醫病平台/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談宗教信仰與生命的意義。一位基督教牧師介紹幾位外科醫師在治療病人時虔誠地祈禱上帝的幫忙,以求得最好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認為生命不是只有肉體的健康就會滿足,也需要虔誠的宗教心靈來滋潤,這樣的生命才會活得有意義。→想看本文一位信仰佛教的醫師分享佛陀的教法幫助病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求生的想法,放下自我的一些妄想執著,朝向真正的自由解脫,開創生命真實的幸福與價值的重要契機與起點。
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資深護理教授分享自己照顧生命末期病人超過40年,體驗過無數的病人,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是各宗派宗教信仰的病人,而自我反省,並從宗教的要素、宗教的內容以及天主教的信仰典範來回答這個主題。
因為在癌症醫院工作,會聽到很多病人罹患癌症的時候常有的反應是:「為什麼是我?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何要受到這樣的懲罰?」在一番的掙扎之後,很多病人會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以及這背後的價值觀,從而開始追求健康的生活型態,也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當然有不少人就會尋求宗教上的答案。我注意到原本就有宗教信仰的,有些人是對於他本來的宗教更加的深信不疑,而能夠更深入;但也有人因為生病帶來的折磨痛苦太大了,而開始質疑他原本的宗教信仰,認為信仰沒有保佑他,讓他不會遭受生病的痛苦,因此放棄了原本的宗教。而原來沒有特定宗教的人,也會開始對於宗教上怎麼說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感到興趣,又或者是身邊有宗教信仰的人,會很熱心的介紹他的宗教。
有時候我也會被病人問到,關於宗教能不能幫助他心情平靜的問題,由於醫師的角色我必須保持中立,但我都會提醒病人,就跟談戀愛一樣,一見鍾情是很浪漫,可是要作為一輩子的伴侶,就需要花時間、投入精神去深入了解,之後再慎重決定。但是對於時間不多的末期病人,我的看法是感覺最重要,不必太拘泥於形式,能帶來心靈的平安才是重點。
因為我是佛教徒,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佛教幫助病人思考生命意義的想法。首先我要澄清我這邊是說的佛教,是指佛陀的教法,而不是宗教。意思是說對於佛陀所說過的話,對於其內涵的了解而產生認同,並非大家平常對於「宗教」二字比較強調相信敬畏,而不是理解本質。
佛陀是從梵文Buddha的音譯而來,意思是已經覺醒的人——從對真理的昏昧無知覺醒過來的人,這個字本身就沒有什麼宗教意味,每個生命只要能夠從不知道為何會生生死死地不停流轉的不自主狀態覺醒過來,他就是佛陀--覺醒者。而人類歷史上是由2600多年前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經過一連串追尋生命真相的過程,然後領悟到真理,人們尊稱他為佛陀——覺醒者,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相傳悉達多太子在覺悟後,他發現其實每個生命體(眾生)本質上都有覺悟的潛能,只是被很多錯誤的認知與執著束縛著,而無法得到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解脫)。
之後他在不同的時間點,面對不同的追隨者,他教授了世間的現象——苦,造成痛苦的原因——集,這些痛苦是可以止息的——滅,以及如何實際上解決痛苦、達到解脫的方法——道。這就是有名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然而面對不同的追隨者各式各樣的需求,在講述這些道理以及如何修行、實踐的方法上,釋迦摩尼佛很慈悲的教了很多方法,佛教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形容這些方法的廣大與浩瀚,簡單說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個方法用到底,所以我們會看到有南傳佛教,北傳的大乘佛教,或是別具特色的藏傳佛教。但是共通的不外乎四個原則——四法印(註1):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我想對於病人來說「無常」跟「苦」的體會是再深刻、鮮明不過了。然而在生病或者是遇到不順心的事之前,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二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的健康都需要依賴身體的各個器官「正常」的運作,然而所謂的正常是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我們沒辦法要求這樣的變化停下來。老、病,最終生命結束,是所有生命無法逃避的。
有時身邊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對佛教這麼有興趣,我說悉達多太子做了最佳的示範,雖然他的出生比所有人都好,身為太子是人生勝利組,但是他也無法逃脫生老病死的束縛。然而他做了一件勇敢的事情,就是勇敢去追求真理,尋求究竟的解脫,而且他達到了。最棒的是,活了80多年之後,他還是死了——肉身死了,但精神上卻達到了究竟的自由,而且把如何達到自由的方法傳了下來。
這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來講,是多令人鼓舞啊,顯示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對於病人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我們敬仰的佛陀,用他自己做為示範,我們的肉體或許會生病帶來痛苦而終將毀壞;但是我們卻有無限的可能,達到精神上完全的自由自在。
我常覺得如果我們可以在從小的教育當中,除了教導我們不斷的改善物質生活,也能強調對自我以及終極意義的探尋,或許我們在面對必將到來的生病與死亡的事實,就不會衝擊那麼大,因為我們早已認知到,從出生那一刻開始,走向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們無法控制會生什麼病,會在什麼時候生病,生命又將在何時會結束。或許因為這樣對於生命不可控、以及此生一定會結束的認知,我們對於生命中哪些事情重要,以及這些重要事情的優先排序,會與現在有不同的想法。早一點有這些體悟,會讓我們在面臨挑戰的時候能夠平靜面對,而不是在慌亂、不甘不捨,甚至是怨恨的情況底下離開人世。
此外佛教對於世間現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了解,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在那個時間點聚合在一起而發生的結果,而那個結果又會成為下一個事件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諸法(現象)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不管你樂不樂意,當各種條件聚在一起事情就發生了,即使你不願意,事情該結束還是會結束。這聽起來很冷酷無情,但是卻可以提醒人們一個重要的人生觀,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把握當下」,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具有意義,也了解有聚就有散,因而不再執著。
在這樣的了解底下,佛教對於「安樂死」是有強烈的反對意見。安樂死本質上是由醫療協助自殺,而自殺的問題是,用人為的方法提早終結生命,雖然人為的方法也是一種因緣條件,但是殺人的本質不變,所有參與在其中的人,都因此種下了一個因——用暴力、傷害人的手段解決問題,雖然背後的動機可能是出於慈愛,但是這暴力傷害人的因,卻會在未來各種條件成熟時產生結果,而暴力傷人的因,不太可能產生善的結果。而對於當事人而言,或許短暫的解決眼前的痛苦,但是習慣於用暴力傷害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習性,卻會一直延續下去,仔細想想還蠻可怕的。
當然佛教最可貴的,並不止於上述對於世間真理以及如何解脫的了解,它還提供了如何達到的方法。佛陀對於不同的人根據他的個性習慣,提出了各種可行的方法,例如有些人他就建議應該遠離人群,減少慾望,好好觀察自心;而有些人他就指導要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好好地發揮同理心與愛心,永遠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甚至把幫助別人解脫比自己的解脫更重要;而對於有些人他就強調,好好的憶念我們跟佛都有的平等本質,甚至可以透過不斷的唸誦佛的名號,來提醒自己達到跟他一樣的境界。
所以我絕對相信宗教可以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也能在有限的時間與體力的狀態下,開展出生命無限的可能。以佛教而言,對病人來說覺知無常與苦,以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這些體悟是非常實際而深刻。也因為這樣對於追尋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放下原本我們以為的我與我如何存在於世間,以及幸福快樂是什麼,會有不同的體會。
這樣的體會是很珍貴的,放下原本認為「我可以掌握一切事」、「我的幸福快樂可以永遠存在」「相對其他人來說,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等等這些妄想執著,是朝向真正的自由解脫,開創生命真實的幸福與價值的重要契機與起點。我們就能達到那個無限的快樂,如同以「無可測量」超越生死、超越時間與空間為名號的阿彌陀佛(註2)一樣的境地。
註1.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但是也有加上「諸受皆苦」,或是「有漏皆苦」而稱四法印,來做為佛陀教法的準則。
註2. 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ābha的音譯,意思是意為「無法被測量、量度、計算」,所以不同經典有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
延伸閱讀:
2024/6/3 生命的本質不只是肉體,更是心靈的滿足
責任編輯:吳依凡
推薦文章
-
吃消炎藥讓腰痛緩解別高興太早!醫警告:恐是更嚴重疾病的前兆
-
AI新藥開發 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
-
施壽全/不忍人之心與緩和醫療
-
「先生抽菸、太太罹肺癌...」!蘇一峰建議一般人何時該做檢查 2類人可免費篩檢
-
初確診晚期肺癌 如何超前部署?與醫師商討「最適合你」的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