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變得濃稠、黏糊?日本血液專科名醫:你有生活習慣病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血壓的科學健康全書》,作者毛利博】
導致血液「濃稠」的兩大要因
聽到「濃稠的血液」,首先會有什麼樣的想像呢?可能會有種河川汙水的畫面閃過腦中吧。但是,血液並非是在血管中流動著濃稠的血液。血流會變得「濃稠」,有兩種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血液中的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細胞成分,在血液中增生而造成的。若觀察正常人的血液,為長、寬、高每側一公釐(一立方公釐)中有四千到九千個白血球、四百五十萬到五百萬個紅血球、十三萬到三十五萬個血小板,充滿了許多細胞。這些細胞的數量若增加,則會使細胞成分比例在血液中上升,導致血液濃度偏高,造成局部的循環障礙。特別是因為紅血球的數量較多,當紅血球增加而造成的多血症,會讓血液變「濃稠」的可能性變高。此外,抽菸也是紅血球增加的一大要因。
另外一個原因,當血漿成分中的蛋白質成分異常偏高時,會造成血液濃稠。由蛋白質所引起的黏稠度,其增加程度取決於血液中的濃度與分子的大小。典型的代表性疾病包括因免疫球蛋白(從B淋巴球分泌的蛋白質,是抑制與消除異物及外敵的活動抗體)增加而造成的多發性骨髓瘤,這些由於蛋白質所造成的「血液濃稠」狀態,稱為高黏度症候群。
近年受到注意的,是與生活習慣病相關的部分。醣類(糖尿病)與脂質(高血脂高血壓症)等在血液中累積,引起血液的黏稠度增加,這樣的狀態稱為「黏糊血液」。但也導致紅血球為了通過微血管而變形的能力下降,使其無法抵達細微的血管。
當血液變得「濃稠」、「黏糊」時,血液便無法順暢地流動。一旦造成這種狀況,微血管的血流會阻塞,氧氣與二氧化碳、營養素與代謝後廢物便無法順利交換。結果,血液阻塞的訊息傳遞到心臟,心臟為了對應而增加輸出血液的力道,那麼血壓就會上升了。
醣類與脂質不平衡,將使血液「黏糊」
血液變得「濃稠」或「黏糊」時,會導致血流阻塞,繼而引發循環障礙。其形成原因,正是前面曾提到過、備受注目的—生活習慣病。
醣類與脂質存在於血液中,成為全身細胞的能源。接著,從胰腺分泌被稱為胰島素的激素,會調整醣類的平衡。胰島素可以將葡萄糖轉換成可讓細胞吸收的糖原。然而,由於某些因素使得胰島素分泌遇到障礙,或是飲食過度攝取,導致血糖值上升,如果沒有適當處理的話,則會造成糖尿病。
另外,高血脂症是在血液中有太多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然而許多患者卻完全沒有自覺症狀,以至於大部分都會被忽視,因此要改善實在是很困難。
膽固醇由肝臟所生成,分為高密度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前者稱為有益膽固醇,有將血液中增加的老舊膽固醇回收,並送回肝臟的功能。後者則是低密度膽固醇,也稱為壞膽固醇,有將膽固醇從肝臟送往全身的功能。
低密度膽固醇會將肝臟所生成的膽固醇不斷送到血液中,而讓血液中的高密度膽固醇增加。當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增加,被氧化、小型化後進入血管之中,會使動脈粥狀硬化,並導致血管的內腔變得狹窄,引起動脈硬化。
要避免這些疾病,需要非常注重自我管理。人們常會「嚴以待人,寬以待己」,且往往因為沒有自覺症狀,要克服實屬困難。
看更多《血壓的科學健康全書:全面揭露心血管奧祕,從測量、預防到控制,遠離生命威脅》
推薦文章
-
保健食品一起吃反而傷身!幾種NG組合抵銷效果還傷害內臟
-
37歲的她失去胰臟、膽囊與脾臟 VHL病友盼:健保納救命新藥
-
最近很夯的「苦瓜胜肽」真能有效降血糖?教授突破臨床盲點
-
院長講堂/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 引進AI智能管理 推動預防醫學與ESG
-
比一般走路更棒!日醫推薦更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不傷膝蓋又能改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