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主題館【預防】把「健檢」當起點 打造健康管理防線 沒病就先顧健康

元氣網 文/唐憶淨醫師提供
真正能守住健康的關鍵,是從日常生活與預防保健做起。圖/Freepik

【本文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 唐憶淨醫師提供】

您是否曾感嘆:「生活真辛苦,健康好難顧」?面對忙碌的生活節奏與多重壓力,我們常把健康擺在最後,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才開始焦急補救。然而,真正能守住健康的關鍵,是從日常生活與預防保健做起。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預防保健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級預防:針對病因本身,例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節酒與接種疫苗。
第二級預防:在疾病早期進行篩檢與早期診斷,例如癌症篩檢與慢性病檢查。
第三級預防:疾病已造成器官損傷時,透過藥物、復健、心理支持等減緩惡化,降低失能。

其中,第二級預防——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我們每一位健康人最該主動參與的關卡。因為它讓我們在還「沒病」的時候,就能掌握身體的變化。

飲食、作息、身心管理 「沒病」就該關注健康

除了定期檢查,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方法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與健康狀態:

-飲食均衡:多蔬果、足蛋白、少糖鹽。
-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維持身體修復與免疫調節功能。
-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冥想、聊天、閱讀都是很好的方式。
-戒菸限酒與個人衛生習慣:是減少感染與慢病風險的根本。

此外,適時補充維生素D、益生菌等營養品,也能視個人狀況做輔助調整。

定期檢查是起點 持續管理才是重點

目前政府提供多項公費預防保健服務,包含:

成人預防保健

-30–40歲:每5年1次
-40–64歲:每3年1次
-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小兒麻痺後遺症35歲以上者:每年1次

老人健檢與癌症篩檢

-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肺癌與口腔癌等,依年齡與風險條件提供免費篩檢。

而對於有進一步健康需求的朋友,醫院也提供多元的自費預防保健服務,包括:

自費健康檢查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如頸動脈超音波、心電圖)
-癌症高階篩檢(如全身核磁共振)
-腦部、骨骼、內分泌等全身整合性健檢方案

自費疫苗接種

-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肺炎、敗血症與腦膜炎,尤其建議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接種
-帶狀皰疹疫苗:降低年長者罹患帶狀皰疹與後遺神經痛的風險
-RSV疫苗: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重症感染,建議高齡者及慢性肺病患者接種
-百日咳疫苗(含白喉、破傷風混合疫苗):成人重新接種可預防傳染給新生兒與幼童,特別建議照顧嬰兒的家屬與醫療工作者施打

這些自費項目可依個人年齡、生活型態與疾病風險選擇,作為公費保健的補充與強化。若不確定適不適合接種,也可諮詢家庭醫師進行個別評估。

掌握三照護原則 落實預防勝於治療

很多人把健檢當作一次性的「任務」,但其實健檢只是起點,真正的重點在於後續的健康管理。無論是發現異常數值,或是已知的慢性疾病風險,都需要定期追蹤與調整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強調的是「長期、個人化、可追蹤」的照護方式,透過:

-建立個人健康紀錄
-訂定可執行的健康目標(如減重、控糖、降血壓)
-與醫療團隊合作,落實飲食運動建議
-結合APP與穿戴裝置追蹤數據變化

只有將檢查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預防勝於治療」。

不論您是年輕上班族,還是即將退休的長輩,健康都不該是等病來了才關心的事。現在就打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自己是否符合公費健檢資格,並向醫師詢問是否有適合您的疫苗規劃或健康管理資源。

善用制度、主動規劃,就是給自己與家人最好的健康保障。

【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

官方網站更多文章

【慢病好日子】

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

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

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癌症篩檢 疫苗接種 風險 健檢 規律運動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