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部腎病臨床照護SOP出爐,提供基層診所醫師神支援
「過去治療指引常提醒腎臟病患者要控制三高在目標值內,但未明確列出何時應調整藥物、何時需要轉診,第一線醫療人員往往得自行判斷…」為了讓慢性腎臟病防治工作更接地氣,衛福部健保署與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首度攜手推出具有在地實證基礎、標準一致、可直接落地執行的「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照護流程共識」,期待提供全台基層診所醫師更有力支援。
此外,上述臨床照護流程指引也於11月24日發表於線上版「台灣醫誌」期刊(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JFMA)。
醫病及早行動,才能避免腎功能惡化
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許永和秘書長分析,現在,當基層診所醫師面對疑似慢性腎臟病患者或早期病患,不同科別的處置思維不太一樣,患者可能在反覆轉診中失去及早治療先機。在最新共識當中,除了設定明確的治療達標值,也列出具體轉介標準,讓醫護人員可依照SOP及時調整治療、防治計畫,不再各自摸索,而是有一套清楚、可直接遵循的流程,同時也讓病患可以及時接受診斷、及早用藥,以保護腎臟,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表示,健保署攜手多位專家所共同推出「慢性腎臟病(CKD)照護共識」將艱深的臨床指引轉為照護流程,讓慢性腎臟病的照護流程趨於標準化,且更容易追蹤,「讓所有醫療團隊知道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情」。
「慢性腎臟病(CKD)被形容是隱形的疾病。」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解釋,慢性腎臟病在早期通常不易被發現或產生症狀,但同時也是台灣的國病之一,且發生率高。根據成人預防健保資料統計,30歲以上成年人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約為10%。若合併「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更可能上升至30%。顯示出三高防治與腎病篩檢的重要性。
腎病篩檢、風險分級,應考慮「這些指標」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會召集人施錦泉也提醒,門診中,常看到有些病患自行服用偏方,等到「臉都黑了,全身不舒服」才來診所、醫院力挽狂瀾。此時,疾病往往已進展到比較後期。因此當基層診所醫師進行腎功能篩檢,應同時檢查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蛋白尿數值,只要任一項出現異常並持續三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需由醫師進一步評估、追蹤。
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也補充,臨床應依eGFR與UACR兩項指標進行風險分級,作為個別化治療與照護策略的依據,以提供更精準的腎臟病管理策略。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則叮嚀,慢性腎臟病病患常合併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需由跨專業團隊依腎功能分期制訂個人化三高(血壓、血糖與血脂)控制標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楊偉勛理事長也提醒在疾病控制上,如戒菸、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邱怡文補充,根據共識建議,醫師應依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嚴重度與共病狀況提供具實證基礎的用藥選擇,並在腎功能惡化快速、蛋白尿嚴重或血壓難控等情況下及早轉介腎臟專科、即時監測病程,以降低併發症風險,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比較好。
推薦文章
-
以為睡不好?其實你在「缺氧」!智慧手錶幫你提早發現睡眠呼吸中止風險
-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研究揭肌肉量高的人大腦看起來更年輕
-
流感增12死25重症 20多歲多病史男重症住加護
-
「終身免費一次」 B、C型肝炎篩檢下修至75年次 即起皆能免費篩
-
愛吃稀飯配醬瓜?婦吃出「肌少症」腳無力!營養師教1招吃夠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