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張文震:LDCT篩檢擴大,早期治療成關鍵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記者廖靜清、蘇湘雲/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行的「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專家圓桌會議當中,張文震指出,早期肺癌的標準治療流程為手術切除病灶,不過手術治療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術後輔助治療須到位,才能真正減少復發、腦轉移,並增加病患存活期、降低死亡率。記者黃義書/攝影

「國內肺癌LDCT篩檢政策已提高早期發現比例,完善早期治療策略、減少復發,已成新課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目前透過肺癌公費篩檢政策,已成功揪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如果要讓病患五年存活率倍增,「擴大早期篩檢」、「精進早期治療」與「持續精進晚期治療」等三大目標的銜接,更是重中之重。

術後輔助治療須到位,病患才能真正受益

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行的「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專家圓桌會議當中,張文震指出,早期肺癌的標準治療流程為手術切除病灶,不過手術治療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術後輔助治療必須到位,才能真正減少復發、腦轉移,並增加病患存活期、降低死亡率。

女性肺癌病患,易出現EGFR基因突變

在台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病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該族群復發、轉移風險較高,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有針對早期肺癌患者提供EGFR基因檢測補助。張文震分析過去一年的數據,收案的180名1B期到3A的早期病患中,63%帶有EGFR基因突變,且女性有EGFR基因突變的比率高於男性。

早期基因檢測,讓治療策略更精準

對於「為何早期肺癌基因檢測、精準治療如此重要?」議題,張文震強調,基因檢測可幫助醫師制訂更精準的治療方案,依基因檢測結果,醫師可評估更貼近病患需求的個人化「術後輔助治療」選項。

個人化早期輔助治療,明顯降低復發率

從研究數據來看,無論有無基因突變,早期輔助治療精準用藥皆可降低復發機率,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患者在術後接受標靶輔助治療,可降低73%復發風險,腦轉移機率也下降76%,而死亡風險可減少51%,病患的五年存活期也有增加。其他如ALK標靶輔助治療,同樣可為ALK基因突變族群帶來好處;無基因突變者,使用免疫輔助治療也可降低三到五成復發風險。

精進早期治療給付,助癌症死亡率降低1/3

張文震認為,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我國癌症頭號殺手,而晚期肺腺癌治療的健保給付拼圖漸趨完整,應將健保資源重心逐步轉往早期,朝精進早期治療給付著手,才能全方位邁向「預防復發、改善肺癌存活期」目標,對於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之國家政策目標,也才有更多助益。

早期肺癌患者增加,因應世界肺癌日到來,聚集肺癌專家共同檢視早期肺癌治療部署,右起為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輔助治療 基因突變 肺癌 復發 癌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