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1
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在民國110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醫人數達145.4萬人,較十年前上揚54.8%,其中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的治療與照護,近年因社會事件、藝人新聞受矚目。
據全球流行病學統計,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兩疾病的終生盛行率都是1%,兩疾病相加,台灣病患人數推估達50萬人,若算進受影響的家人、職場同事等,牽連人數達上百萬人。一旦病患沒接受穩定治療,很容易因疾病反覆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產生「旋轉門效應」,病患的家人、親友、同事等也會飽受折磨,「如何打破旋轉門效應?」成當務之急!
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聯合報主辦的2023年「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在開議致詞時指出,精神病患者最棘手、最難處理的議題,就是旋轉門效應。
薛瑞元表示,當病患沒有規則用藥,導致疾病病情惡化、反覆住院,就像旋轉門一樣,病患就在醫院、家庭間繞來繞去,這對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若透過鼓勵長效針劑施打、推動長效針劑相關給付等措施破解旋轉門效應,便是「功德無量」。
以往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使用長效針劑的施打率不高。去年開始,健保署編列27億元的長效針劑專款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年上半年施打率則已有40%。
打破旋轉門效應,百萬家屬可受惠
蔡長哲觀察到,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若沒控制,進而導致疾病頻繁急性發作、住院,不僅病患的大腦功能易受破壞、行為更失控,病患的家人也會非常痛苦,而「長效針劑的運用」、「用藥的穩定度」與「病患出院後的支持、照護」,更是決定病患發作、住院頻率與打破旋轉門效應的重要關鍵。
楊斯年表示,精神相關疾病是一種「障礙」,不是只有個別病患受影響,從家庭到國家,牽連甚廣。「很多精神病患者產生自殺、藥物濫用等共病。」葉啓斌表示,越早使用長效針劑等藥物,對自殺防治、改善藥物濫用等共病情況,都有幫助,除了病人本身,對病人家屬、社區安全也都有好處。
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需靠多方智慧
如前述,去(2022)年,健保署啟動長效針劑專款政策,編列27億元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2023)年再度編列27億元預算,在第一季,使用率為16.7%,不過精神科基層診所在第一季的專款使用率只有約7.42%,呈現明顯落差。王仁邦認為,精神基層診所醫師使用長效針劑,常擔心健保核刪、抽審、醫療廢棄物處理與護理人力不足等問題,若能根據原因進行改善,相信就有機會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對此澄清,健保署除了積極納入長效針劑新藥,提供病友多種選擇,目前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設定給付規定限制,對於長效針劑等抗精神病用藥也沒有列入重點管理或列抽審指標,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治療。
早發到成年,病患、社會觀念需翻轉
事實上,早發型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的治療,也是一項棘手的挑戰。長時間醫治、陪伴兒青、年輕族群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常有年輕病患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便擅自停藥,或擔心在校園用藥,可能引起異樣眼光,這部分實在很需要衛教加強宣導,若可邀請廣受年輕人歡迎的Youtuber幫忙宣導,也許可以翻轉一些病患、病患家人想法。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也觀察到,許多弱勢病患很容易失聯,還有不少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與病患家人對注射長效針劑有錯誤觀念,認為注射長效針劑代表病情加重,而沒有理解「長效針劑主要用來預防復發、穩定病情」,這些困難都是需要去克服。
近年來,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對於運用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 簡稱SDM)幫精神病患作出適合治療的決策,頗有經驗,他認為,只要讓病患、病患家人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得失,多數病患都可了解長效針劑的好處,並願意好好接受治療。
不只醫療,病患、家人須獲「平等對待」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不可否認,除了醫療,精神病患回到家庭、社區,需要許多的支持,而目前社區資源相對不足,隨著去年《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在社區支持上,都有相關條文提供法源基礎,未來執行社區支持的中、長程計畫,預計將有更多經費,期待從醫療體系到社區體系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精神病患、病患家人不但可以得到協助,也可獲得社會「平等對待」。
【延伸閱讀】
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
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
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
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
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推薦文章
-
許金川/怎麼看一眼就知道我有青光眼?
-
如何照護老寶貝/謝外籍看護大愛 陪伴我的老媽媽
-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
【延遲轉大人】不依循上一代 退休是選喜歡的工作
-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