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能改善巴金森病顫抖嗎? 專家呼籲:當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
「喝酒可以改善巴金森病症狀嗎?」近期巴金森病友社群中間開始熱議飲酒相關議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吳逸如表示,這類分享可能來自於原發性顫抖症病友的經驗。她指出,原發性顫抖症的震顫與巴金森病的顫抖症狀不同,前者在飲酒後可能因心情放鬆而短暫緩解抖動的感受,但巴金森病的震顫多為靜止性震顫,酒精無法改善症狀。且吳逸如強調,所有巴金森病藥物的服藥指引中,均建議病友避免飲酒,即使是社交場合的少量飲用,也需嚴加謹慎,更是不得與藥物同時服用,另外,任何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皆不建議飲酒,降低對神經的傷害。
多元治療策略:生活習慣與用藥調整並重
吳逸如指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症狀是因大腦退化,導致調節動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缺乏。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常用藥物主要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以及搭配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 (MAO-B inhibitors)、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酵素抑制劑(COMT inhibitors)等藥物。針對不同病友的需求,治療策略會依據年齡、生活型態及工作性質調整。根據《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例如:
•較年輕的病友: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友,可使用多巴胺促效劑刺激多巴胺的接受器,並透過配合多元藥物搭配使用,以減少單一用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延長用藥蜜月期。
•較高齡的病友:60歲至70歲以上病友,可使用左旋多巴直接補充腦內多巴胺,以簡單、安全的用藥方案為主,避免複雜的藥物組合。
•工作型病友:對於仍在職場的病友,可根據自身工作時長或模式與醫師討論需求,靈活調整藥物劑量,確保藥效發揮時間病友能順利應對日常需求。
吳逸如強調,巴金森病是因多巴胺的逐漸缺乏而產生動作障礙,飲用酒精更可能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影響巴金森病藥物的代謝與吸收,導致藥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她也說,除了避免如飲酒等對神經會造成傷害的習慣,持續運動與規律生活作息也是影響退化速度的重要因素。「規律的運動能增強肌力、改善平衡感,還能幫助病友穩定情緒。只要每天持續 30 分鐘以上,哪怕只是散步,也能顯著改善病情。」
醫師呼籲:病友與醫師溝通是治療關鍵
許多病友因未能充分與醫師溝通,導致藥物使用不當,甚至浪費資源。吳逸如分享,「曾有病人因未告知主治醫師就自行減少用藥,導致症狀控制不理想,主治醫師再加藥,結果病人轉診前來就診時,帶了多達十幾袋的藥物,這既浪費又增加不必要的風險。」經過耐心和病患溝通後,病患終於接受醫師指示,病情得以良好控制。她建議病友與家屬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醫療團隊充分溝通,不要害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需求,並記錄日常生活與症狀變化,有助於醫師針對藥物劑量和治療方案進行調整。
吳逸如也提醒,行動不便,獨居或輔助設備不足,而無法外出到醫院進行復健等巴金森病友,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依照顧管理評估量表量表(long-term care case-mix system, CMS)的評估以及經濟條件評估結果,安排居家復健及物理治療。更鼓勵病友:「巴金森病不是不治之症,只要規律用藥、堅持運動,再搭配正確的飲食與心態管理,病友仍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並提到巴金森病是所有退化性疾病中,藥物治療效果最好的,病友只要與醫師密切合作,便能減緩病情,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
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
📖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
推薦文章
-
寒冷天氣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專家示警5部位可能受影響甚鉅
-
甲類及乙類成藥成藥怎麼分辨?浣腸劑、泡腳粉竟是同一類
-
氣溫驟降腦中風風險增 台大醫:2個前兆症狀一定要注意
-
慢箋今起提前領藥 病患安心過年
-
9大專業人員信任度調查 藥師信任度逾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