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常有人問我,精神科醫師怎麼做診斷?其實,提問者的潛台詞是:你們很少抽血,又不太排檢查,要怎麼區分正常與異常?
猶記得25年前,初出道的我總回答:「精神疾病的大腦沒有生理性病變,CT或MRI照不太出來啦。」不過,為了通過專科醫師考試,當時我K了很多病因研究,明明有包羅萬象的腦部影像與基因學發現,只是未定於一尊。
「照不出來啊?」提問者難掩失望。「也不能這麼說,很多研究發現患者腦部有變化。但台灣的健保規範並不包括這些實驗性檢查。只要醫師受過充分訓練,仔細問診,根據症狀變化和發病過程,就可以做出準確診斷。」我用初生之犢充滿信心的語調作結。
「那你對羅森漢恩實驗有什麼看法?」不只一位青年學子問。
大衛‧羅森漢恩(1929-2012)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1973年任職史丹佛大學時,曾在第一把交椅的期刊《科學》發表過一篇文章,直指當年的精神病院無法執行有效診斷,區分正常與瘋狂。根據論文,他召募了3女5男,臥底進入12家美國精神醫療機構,陳述相同症狀,便輕易獲得入院許可,且這些假病患一旦過關,舉止就恢復正常。醫護人員由於抱持著刻板印象,未能識破他們的真面目;反而有三位臥底被真病人懷疑,其中一位甚至被指著說,「你根本沒瘋,你是記者或教授,只是來探察院內情況。」
這篇論文「像一把利劍,刺進精神醫學的心臟」,讓否定精神疾病真實性的「反精神醫學運動」陣營士氣更旺,政府迫於壓力,陸續關閉當時環境不佳、且收容大量病人的精神病院。嗅覺敏銳的出版社也和羅森漢恩火速簽約,希望出書再掀一波高潮。
弔詭的是,羅森漢恩並未如期交稿,被出版社告上法院;且終其一生,也不再從事相關課題研究。不過,單單《失常之地的正常人》一篇論文的威力,已使精神醫療炸鍋,許多人模仿假病患研究,前仆後繼潛入精神病院。
直到2019年,記者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根據論文出版前留下的檔案,和羅森漢恩30年職業生涯保存的文件,並透過日記、未出版書稿(就是和出版社對簿公堂那本)、過去的演講影音檔、報章雜誌報導,還有親訪數百位認識他的人(包括兩名臥底),出版了《大偽裝者》一書。發現研究本身漏洞百出,甚至捏造實驗數據。羅森漢恩本人不僅是其中一名假病患,且為求入院,陳述了極其嚴重的病情,不似論文發表所言。更糟糕的是他還擅自刪除一名假病患數據,可能因為他對潛入醫療院所的評價極其正面。後來也成為心理學教授的哈利‧藍多坦承,身為假病患,他對用心照顧的醫療人員很愧疚,甚至「出院」時在研究日誌寫下,「我會懷念這裡」……卡哈蘭認為,假如《科學》的編輯意識到這麼多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八成不會接受羅森漢恩的文章。
因為自身罹患「抗NMDA受體自體免疫型腦炎」,輾轉求醫得過不同精神科診斷的經驗,卡哈蘭出版了《我發瘋的那段日子》(2013),廣獲好評。而今再接再厲,以《大偽裝者》指出,坦然承認自己所知有限,才能不斷進步。而羅森漢恩所摧毀的信念----對醫療、照護者、診斷和機構,卻是決定精神醫學存亡的關鍵。
【參考讀物】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2015╱行路出版
大偽裝者╱2021╱大牌出版
瘋癲文明史╱2018╱貓頭鷹出版
推薦文章
-
老後你想住哪裡?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未必為每個人的最佳選項
-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
憂鬱症患者治療該不該住院?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
吳佳璇/中年後的知識庫 帶你重啟幸福
-
吳佳璇/當爸媽拒絕請外勞…不要忘記這些重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