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措施 水中生產溫柔迎接小寶寶
過去多由助產師執行的水中生產,現在也有婦產科醫師加入。當了8年全職媽媽,43歲的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去年重回職場,丟掉書本教條,不為產婦剪會陰、不催生、不走制式化生產流程,讓媽媽或蹲或跪、進到水中生產,慢慢等待子宮頸打開,生出最自然的寶寶。
台灣醫療環境不比歐洲、日本,由助產師主導接生,必要時再由產科醫師介入,處理急重症,鮮少醫療介入的溫柔生產並不流行,助產學和西式產科學被視為對立的兩方,推動溫柔生產的陳鈺萍也坦承,自己的理念在婦產科界被視為「邪教」。
「生產不是生病,不應被標準流程綁住。」
但她認為,孕婦有獨特的生產步調,「生產不是生病」,不該被標準流程綁住,只能躺在冰冷的病床上待產,一有延遲脫離標準就打上催生針,被標準判為「生產遲滯」就被推去剖腹。
陳鈺萍曾等待一名臍帶過短的寶寶,接生過程中雖心跳變慢,但胎頭已滑到子宮頸口,其實再施點力就生了出來,但傳統產科的處理是打上催生針,子宮頸無法順其自然收縮,醫師必須以真空吸引拉寶寶出來或準備剖腹產。
身為婦產科醫師,陳鈺萍曾經秉持產科教條,堅信教科書生產指引,當時曾遇到孕婦希望待產不加裝胎兒監視器、不催生,拒絕醫療介入。她當時的想法和其他醫師一樣,「既然什麼都不要,為何不在家生?」但她現在醒悟,這名孕婦並非質疑醫師專業,而是給予醫師更大的信任。
出生在助產師接生的年代,陳鈺萍自己是在家裡出生的孩子,但她的兩個孩子,第一胎本想等自然產,但因寶寶胎頭不小,醫師警告若不剪會陰,會像書上所寫,會陰裂得亂七八糟,很難復原,她毫無疑問接受了;生第二胎看了「溫柔生產」一書,本想在家生產,但家人反對,最終還是在醫院生產。
為了全心照顧孩子,陳鈺萍辭去婦產科醫師工作,當了八年全職媽媽;等孩子長大、上學了,她在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所進修,認識一群助產老師、專家學者後,看了友人居家生產影片,全程沒有醫療介入,用女性與生俱來的能力生下寶寶,衝擊著過往所學,帶來難以言喻的感動。
於是當重回職場,陳鈺萍決定用溫柔接生的方法迎接小寶寶來到人世,沒有為準媽媽剪一刀會陰,只有三名孕婦因裂傷需要縫合。
陳鈺萍說,許多醫師擔憂溫柔生產易有醫療糾紛,但選擇這方法的孕婦常常更清楚醫療的侷限性,事前做功課,與醫師討論生產方式預想緊急狀況醫療介入,生產時反而能齊心協力,彼此信任。
面對質疑,陳鈺萍不改其色,相信自己做對的事,每個孕婦的生產經驗,帶給她最自然的學習,相信「女人生產,應該如此被對待。」
推薦文章
-
「天然抗氧化劑」胡蘿蔔,3步驟除生味!胡蘿蔔可生吃可熟食,但1吃法最營養
-
柿子不能和什麼一起吃?買回家能冰嗎?8個常見柿子食用禁忌解答
-
【延遲轉大人】罹癌調整腳步 尋找第二使命不關機
-
【延遲轉大人】不依循上一代 退休是選喜歡的工作
-
【延遲轉大人】運動員生涯短 投資身體和時間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