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人長壽祕訣不是營養均衡和健康食物 醫揭真正關鍵在「時間」
高齡化時代來臨,許多人都想知道:那些超過90歲仍精神強健的長者,究竟靠什麼維持健康?日本內科醫師石川英昭表示,自己曾向多位高齡長者請教飲食祕訣,原以為會聽到「均衡營養」、「堅持某種健康食物」等答案,卻意外得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回覆,讓他深受震撼。他指出,真正影響健康長壽的關鍵,往往不在於「吃什麼」,而是「何時吃」。
誠實面對老化、保持規律,是健康延緩老化的基礎
石川醫師指出,多項研究證實,誠實、負責、重視自我管理的人,老化速度較慢,也更能維持健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規律、在意飲食、注意身體狀態的人,往往更能展現「誠實老化」的特質。
相反地,若對老化抱持負面態度,較容易因生活怠惰、飲食隨意等因素,而加速退化。年紀增長後,肌力下降、日常活動量減少,很容易影響身心狀態,因此「保持節度」比追求特殊飲食更重要。
良好的人際互動也能降低孤立與憂鬱風險;避免酗酒、減少加工食品、注意身體變化,都是保護健康的方式。醫師提醒,高齡者若能主動與醫療團隊合作,規律接受檢查,也有助降低意外疾病風險。
長壽長者飲食祕訣不在「吃什麼」 而是:一定要吃早餐
至於吃什麼才能長壽,醫師坦言沒有統一標準,他曾訪談過90多歲仍健康的長者,對方直言:「我都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這讓他意識到:「飲食內容因人而異,但飲食習慣卻有共通點。」他歸納出一項重要結論:長者普遍都有「一定會吃早餐」的習慣。
早餐的重要性並非迷思,而是有醫學證據支持。根據研究,高齡者若早晨攝取過少蛋白質,可能增加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而足夠的蛋白質能減緩「肌少症」與「虛弱(frailty)」的發展,是高齡者維持活動力的關鍵。
吃早餐能啟動體內時鐘 調節代謝、提升精神
醫師進一步說明,早餐不僅是補充營養,更是「重啟體內時鐘」的重要訊號。人體的生理運作受「晝夜節律」影響,包括睡眠、消化、荷爾蒙與代謝。清晨進食能讓體內時鐘重新校準,使人白天更有活力、晚上自然想睡。
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熱量在早上攝取,比晚上吃更不容易造成肥胖;晚餐吃太多反而更容易囤積脂肪。
因此,早餐攝取蛋白質、搭配適量蔬菜與碳水化合物,不僅有助維持體力,也能穩定身心狀態。再加上早晨曬太陽,更能強化體內時鐘的調節效果。
蛋白質不是吃越多越好 腎臟病患者要特別小心
雖然蛋白質很重要,但醫師提醒,不是吃愈多愈好。建議高齡者以大豆等植物性蛋白質為主,減少加工肉品和過度油膩的紅肉,以降低心血管與癌症風險。
此外,慢性腎臟病患者對蛋白質的耐受度較低,吃太多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若有慢性疾病,建議先諮詢醫師與營養師,再調整飲食內容,會比較好喔!
推薦文章
-
台灣首部腎病臨床照護SOP出爐,提供基層診所醫師神支援
-
不吃甜就沒事?營養師點名「常吃這幾樣」血糖飆更快 餐後立刻吃水果也踩雷
-
愛吃稀飯配醬瓜?婦吃出「肌少症」腳無力!營養師教1招吃夠蛋白質
-
立法院法制局:旁系血親禁婚 建議改4親等內
-
以病人為中心 「大家醫計畫」整合資源提升慢性病人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