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直到60歲才確診過動症 她反而鬆了口氣:我不是失敗的人
在英國生活、長期以散文與小說探討女性生命議題的作家布雷迪美加子(Brady Mikako),在新書《SISTER “FOOT” EMPATHY》中,分享了一位60歲女性的真實故事。她在人生後半段被診斷出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這份診斷,反而成為她「重新開始」的力量。
「原來我不是壞人,只是不同而已」
這名女性從小就覺得自己「與他人不一樣」──總是忘記事情、無法專注,常被責備「不認真」、「不可靠」。即使長大後努力融入社會,她仍常陷入自我否定與焦慮。
直到60歲那年,她在伴侶的建議下閱讀了一篇關於ADHD的報導,才驚覺那正是自己的人生縮影。經過醫師評估後,她確診ADHD。那一刻我反而鬆了一口氣。」她說:「原來我並不是失敗的人,只是我的大腦運作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醫師向她解釋了「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也就是每個人的神經結構與思考方式都不同,不該以「正常」與「異常」來劃分。她終於理解,自己屬於「神經少數者(Neuro-minority)」,而不是「有問題的人」。
60歲重新出發:診斷成為自我肯定的契機
過去,她常為自己的健忘與衝動懊惱,甚至一度陷入憂鬱。但在明白ADHD的特質後,她開始學會接納自己,找到適合的方法與節奏生活。「我不再責怪自己了。」她微笑著說,「ADHD的診斷,反而是我最大的賦能(Empowerment)。因為它讓我知道,我其實一直都很努力,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而已。」
她也開始用游泳來紓壓──「水能讓腦中的雜音安靜下來」,這是她重新與自己對話、找回平靜的重要時刻。
從自我理解開始,才能真正產生同理
布雷迪美加子在書中提到,這位女性的故事不只是關於「診斷」,更是關於「自我理解」與「共感」。許多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經歷迷惘、懷疑與自責,但當我們能對過去的自己伸出理解的手,那也是一種「自我同理(Self-empathy)」──就像她對自己說:「你真的很努力了,謝謝你。」
醫師提醒:面對困擾,理解比否定更重要
臨床心理師指出,許多成人直到中年甚至老年才被診斷出ADHD或其他神經發展差異。這些人往往在職場與人際中長期被誤解,導致焦慮或憂鬱。但一旦理解自身特質、找到適應方式,不僅能減輕心理壓力,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醫師提醒,若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時間感混亂或記憶困擾,不妨諮詢專業,透過心理評估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理解自己的不同,並不代表被貼上標籤,而是找到一種更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推薦文章
-
文學沙龍開放報名|《陪伴彼此,走得更遠:給照顧者的文學處方》新書推廣系列活動
-
居家整理師不只是「幫忙收拾」而已!選擇整理師你該考慮5件事
-
34歲創作歌手癌逝!鼻塞、鼻分泌物、頭痛…NK/T細胞淋巴癌症狀像感冒易延誤
-
「他還有心跳,為什麼說他走了?」神經外科醫師揭露腦死判定的生命真相
-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隱形英雄5_孩子的最後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