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過春夏養陽 醫師建議多吃紅色食物
24節氣的立夏剛過,雖進入梅雨季,但也進入陽氣最盛、萬物繁茂的季節。中醫師表示,立夏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可多吃紅色食材,如番茄、紅蘿蔔等,有助體內生血、活血。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黃帝內經」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指從立夏開始的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萬物繁衍最茂盛之季,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從中醫角度,季節和五行五臟對應,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夏日酷暑,晝長夜短,氣候乾燥,汗液大量流失,體溫上升致心浮氣躁,因此透過睡眠、運動、飲食等方式來養心、消暑,有助夏日養生。
陳潮宗說,就中醫角度,立夏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宜採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如牛奶、豆製品、雞肉、瘦肉等;而紅色食材可入心,有助體內生血、活血,因此也可多吃番茄、胡蘿蔔等紅色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也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來預防動脈硬化;此外,也應避免攝取過多重口味與辛辣食物,如麻辣鍋、炸物等,以免上火。
立夏起,應重視精神與生活起居等調養。可晚睡早起,晚睡不是指半夜才睡,是可稍微晚睡順應陰氣不足,中午可小睡30分鐘,有助於養心氣。
衣飾上可選吸汗、散熱的純棉製衣物,以免出汗造成感冒;另外,也可適度運動來調養身體。陳潮宗說,運動當然是避開中午艷陽高照時,選擇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較涼快時進行,以慢跑、散步等緩和運動為主,並多補充水分,以免中暑。

夏季的三個月分指農曆4至6月,歷經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未來氣溫漸高,過熱環境會讓人體體溫上升,水分流失迅速,宜多補充水分。
推薦文章
-
院長講堂/花蓮醫院院長林彥雄 撐起玉里兒童醫療網 推長照、健檢護鄉親
-
年紀大耳鳴很正常?5原因可能導致耳鳴 醫提醒1情況是動脈硬化早期預警
-
氣喘發作「吸一口」就沒事?他一度命危葉克膜搶救!專家:抗發炎才能治本
-
「立夏」氣溫漸升易失眠、疲倦!1茶飲1穴位幫助立夏養好心
-
吃中藥老是沒效或長時間才發揮作用?醫師揭關鍵在「腸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