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則痛 中醫妙方緩症狀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痛證中醫觀就是「不通則痛」,即人體氣血產生鬱滯、沖逆和瘀結等病變,形成臟腑、經絡等局部疼痛,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必須四診結合才能確診。
張醫師指出,痛證性質多半屬於寒熱兩類型,因為寒則收引拘急,熱則紅腫,兩者中以寒痛較多見,但仍需辨證論治,傳統中醫診斷痛證首辨寒熱、虛實、氣血,例如喜按為虛;拒按為實;初病在氣,久病在血。但是寒邪久鬱,可以轉化為熱,以致於令人疼痛持續不止。
張盈瀅進一步指出,診斷痛證主要是分辨痛的性質,一般刺痛多屬瘀血,結痛多屬痰食,切痛多屬實熱,脹痛多屬氣鬱積滯,隱痛和綿綿作痛多屬虛寒,時痛時止多屬氣分和蟲積。
此外,疼痛的地方如果有灼熱感的多為熱證和濕熱,有寒涼感的多為寒痰凝聚,痛證包括了病因、時間和體質的強弱,辨證時應該從全面出發,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全面考慮,才能作出確診。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痛證,「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所以才會有痛隨利減、痛無補法的說法。在這裡所說的利指的是通,不是攻下。
張醫師指出,中醫認為,痛證根據邪氣的性質和受邪的部位,像是受寒者散之,因濕者化之,在氣者調之,以及通經活絡等,這樣的做法都是為了通利,當然,攻便秘,下瘀血,痛證上也可使用。
由於痛證多實,以通利為主,所以痛無補法。實際上疼痛也有虛證,不能將補法除外。虛且寒者宜溫補並行;但如果寒而不虛,則應以溫劑為主來加以治療。虛痛用補有通的意義,常與疏風、化濕、散寒、去痰等互相結合。不管是用通、用補,其目的都是為了去除發病的因素,進而調和氣血的正常運行。
推薦文章
-
健康你我他/晨起必運動一小時 穩健邁向健康晚年
-
不是只能吃橄欖油、生菜…醫授「台版地中海飲食」菜單,地瓜葉、鯖魚吃出護心防癌效果
-
水果吃多少算太多?攝取過量恐致3大風險:5技巧助你健康吃
-
口腔細菌恐增3倍胰臟癌風險!美研究揭牙齒清潔與癌症關聯
-
不只是小毛病!美腫瘤科醫師指4症狀是「罹癌警訊」 籲民眾切勿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