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 換個情境轉變情緒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劉亮吟表示,目前中風患者大部分都先由西醫處理,控制血壓、消除腦水腫,若有梗塞能通就通,若有血塊能移除就移除,如果等到過急性期腦細胞壞死得差不多之後才讓中醫介入,其實對病情幫助相對有限。
劉醫師指出,傳統中醫治療的角度是將患者失衡的臟腑調理回來,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可以發揮作用,所以中藥介入治療的時機相當地重要,他認為愈早愈好,最好是在患者受傷的腦細胞還半死不活的時候,中醫可讓它往好的方向回復,若等患者出現脫證、血壓不穩、內分泌失調後才找中醫,這時怎麼調都難以回天。
劉亮吟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從以前就對這種病症有很多的描述,中醫認為,中風可根據有無神智改變區分為中經絡、中臟腑兩種,中經絡患者一般並沒有神智改變,但可看到口眼歪斜、肌膚麻木、半身不遂、言語不順等症狀;中臟腑患者可看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情形,病情比較嚴重。
屬於中臟腑者還可以再區分為閉證、脫證兩型,閉證祛邪開閉,脫證扶正固脫,用藥各不相同。中風閉證患者通常出現肢體強痙、牙關緊、小便閉、大便閉、無汗等症狀;中風脫證患者通常出現肢體癱軟、口開、鼾聲、息微、眼合、遺尿、大便自遺、汗多、四肢厥冷等症狀。
推薦文章
-
打破先婚後育 這位「職場新手媽」籲女性擁抱生育彈性
-
熟齡女性降三高 「心、動、舒、食」四招顧健康
-
吃豌豆會不會脹氣?吃豌豆可助減肥?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豌豆營養功效一次看
-
每天30分鐘改善血壓血糖體脂!擊敗日行萬步的「日式步行法」,怎麼走才能走出最佳效益?
-
長壽秘訣防心梗、中風 醫曝這些「黃金食物」讓血管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