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惹事的毒菇是它!一圖表教你分辨好菇壞菇

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花蓮即時報導
綠褶菇常被誤認為無毒的雞肉絲菇或白色雨傘菇,經常傳出民眾誤食中毒。圖/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綠褶菇「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花蓮近日天氣高溫潮濕,適合野菇生長,卻不是所有菇類都可以吃。花蓮縣衛生局接獲醫院通報,有6人疑似烹煮吃下高寮大橋旁野生的菇類,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衛生局調查,確認食用的是「綠褶菇」,所幸6人就醫後已脫離險境。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花蓮自然環境與天氣提供菇菌極佳生長環境,林間、田埂邊與草原上容易長出不知名的野菇,台灣每年都會發生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造成中毒案例。

綠褶菇、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外型相似 經常被混淆

朱家祥說,「綠褶菇」屬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經常被混淆,時而傳出民眾誤食中毒,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還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誤食後約1至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十分危險。

衛生局說明,綠褶菇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其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起初為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

「綠褶菇」常被當成一般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圖/食藥署提供

衛生局表示,通常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因此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呼籲山間林地野菇,應秉持「不採不食」的觀念,如果誤食野外毒菇產生身體不適,民眾應盡可能收集可疑的毒菇檢體,提供醫師或專家作為專業判定的依據。

(責任編輯:葉姿岑)

腹痛 嘔吐 脫水 腹瀉 中毒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