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相失衡恐致百病 醫籲多吃蔬果少吃肉

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人體腸道細菌量高達百兆,其攜帶的基因量是人體基因量的百倍,可表現多元的生理與生化作用,與人體免疫與健康息息相關,一旦菌相失衡可能致病。台北榮總出版的《臨床醫學》期刊近日推出腸道微菌叢專輯,即介紹菌相失衡可能與腸躁症、肥胖、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變、自閉症等眾多疾病有關。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明志表示,人體腸道內共生的細菌數量多達百兆,其細胞總數是人體細胞數的十倍,其所帶的基因超過人體基因量百倍,這個大量的基因庫可以表現多元的代謝功能,並且達到許多人體無法執行的作用,因此人的免疫力、營養狀況都與這些細菌有關;一旦菌相遭破壞,各式各樣的疾病都可能找上門。

台北榮總出版的《臨床醫學》近日發表的腸道微菌叢專輯就介紹,有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與健康者不同,將患者糞菌植入原本健康的老鼠的大腸黏膜,老鼠的腸道健康就惡化了;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高血壓,將高血壓患者的糞菌移植給無菌老鼠,老鼠的血壓就升高了;一項與自閉症有關的臨床試驗,針對18名自閉症兒童進行微菌叢治療術,結果發現這項治療能顯著改善腸胃道症狀與自閉症相關行為,而這些變化在治療後八周持續存在。

蔬果。圖/ingimage

侯明志表示,相關實驗結果顯示,腸道微菌叢在這些疾病的發生上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但其中的詳細機轉還有待探究,因此平日到底要怎麼吃才能吃出健康,仍舊不容易簡單回答。「不過,有研究觀察到,比起吃葷者,素食者的腸道菌相較多元豐富,因此建議民眾多吃蔬果、少吃肉」。

編輯推薦

腸躁症 肥胖 高血壓 動脈粥狀硬化 糖尿病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