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體質=肥胖體質?日本名醫:脂肪越多,體內越冷
【文、圖/摘自健康你好《去寒排濕,很快開始瘦》,作者川嶋朗】
寒性體質=肥胖體質
有很多女生是「就算吃少一點,也瘦不下來」的狀況。
我請她們開始寫飲食日記之後,她們才會發現「就算抱著不吃的決心,仍然會偶爾吃點零食」這種連本人都會感到衝擊的事實。實際上,如果身體呈寒冷狀態,體質也會變成「很難瘦下來」的情形。
本來從飲食中攝取到的脂肪,會被消化吸收,成為維持生存的能量(基礎代謝),再被代謝掉。
然而,當由於某些原因,使體內的血液流動遲緩、體溫下降後,維持身體機能運作的酵素功能就會受到阻礙,吃下肚的東西也無法順暢地進行消化、吸收、代謝這一連串的過程。
如此一來,代謝能力低落,多餘的脂肪就會附著在內臟周圍和血管內側。因為血管上有了脂肪這層牆,血液流經的通道變細,促使血液流通更加不順暢,進而讓內臟機能因此更低下,甚至體溫變低……這樣的惡性循環,將一再上演。
結果,就成為「想瘦也瘦不下來」的寒性體質。
人類的脂肪屬於動物性脂肪,因此,如果身體寒冷的話,體脂肪就會逐漸硬化,難以消除。
此外,由於脂肪細胞本身沒有血流,脂肪囤積部位的體溫,就會一直是低溫狀態。
當體內鳴起「某個部位變弱(溫度降低)」的警笛時,為了保護寒冷的部位,脂肪就會蓄積得更多。只要血液循環沒有努力讓身體溫暖起來,脂肪層就會越來越厚,甚至會把全身都弄得像冰箱一樣冷。
因此,當你覺得「最近好像變胖了」,請試著摸一摸肚子、屁股、大腿等令人在意的贅肉部位。
若是覺得這些部位格外冰涼時,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已經變成「肥胖寒冷」的體質。
脂肪越多,體內越冷
「雖然是這麼說,但胖子不是容易流汗嗎?應該不是寒性體質吧。」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胖=易流汗」這是一般人既定的印象,而「流汗=身體熱」的理論也沒有錯。
「一靠近電車裡一直流汗的胖子,就感到一股熱氣,讓人覺得黏膩氣悶,完全不想靠近他!」你是否曾經聽女性朋友這樣說過呢?
被嫌棄的那一方實在可憐。胖的人因為老是流汗,所以會讓人覺得黏膩氣悶(=體溫高),但實際上剛好相反。
胖的人因為脂肪多,體內非常寒冷。
因此,假如胖的人走進有冷氣的房間時,身體就會有「不可以再讓身體冷下去,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的反應,這時為了提高身體溫度,心跳數和呼吸數都會上升。
相反地,當他從房間走出去之後,外界的熱氣就會傷害身體。
此時,身體會立刻反應:「啊,身體製造太多熱氣了,趕緊出汗讓熱氣散出吧」並全面啟動此機制。汗流浹背地跑進電車內,也是相同的道理:跑步→心跳數上升→體溫上升→身體出汗使身體冷卻。或許不能以一言而概之,但那些努力想要將體內熱氣排出外面的副產物,或許跟大量出汗是有關聯的。
在東洋醫學中,有種叫「腠理」的說法。
這是一種和「氣」相關的思維。「氣」在我們的身體裡自由進出,循環流轉於體內。隨著溫度和環境的變化,身體表層一個像蓋子般的東西(=腠理)就會忽開忽關,讓氣進出。
但是,這個蓋子在身體虛弱的人身上,會呈現開放的狀態,讓「氣」──也就是「精力」全部都跑光。
所謂的「汗」,因為也被稱為是一種「氣」,所以每當流汗時,精力就會不停往外流失,身體深處也就冷了起來。
明明是因為脂肪使身體變得寒冷,但流汗會讓身體更冷。我們看胖子似乎又悶又熱,但若實際碰觸他們的身體,會發現其實很冰冷。
這有點讓人感覺詭異呢。
就算汗出得不多,身體也可能是寒冷的。
有一位女性患者來到我的診所,主訴:「進入高溫的三溫暖十分鐘之後,好不容易微微出了點汗,但下半身仍然是冰冷的,就算過了十分鐘仍然沒流汗。」
這的確是非常嚴重的寒性體質。
剛剛提到體內的氣在肌膚表面的蓋子(腠理)門戶洞開時,會不停向外流出;但這位患者的現象則是因為氣太虛了,所以根本連蓋子都打不開。
沒有出汗的力氣,代表交感神經衰弱。對於這一類的患者,為了讓他們能夠好好流汗,我會建議他們做一個藉由溫熱來訓練交感神經和汗腺(汗經由肌膚跑出去的通道)的運動。方法如下:
(一)讓膝蓋以下的足部,浸泡在四十三度到四十五度的熱水中,約十五分鐘。(二)接著,浸泡兩手的手肘到指尖處,約十五分鐘。
(三)最後,讓全身浸泡在三十八度到四十度左右的溫水中。
也就是說,一開始先以較高的溫度增強交感神經(緊張),再用較緩和的溫度增強副交感神經(放鬆),慢慢增加血管收縮、擴張的力量。這樣持續兩到三週之後,應該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出汗了。
另外還有一招,就是在泡澡時使用含有鹽的入浴劑。當鹽分進入汗腺後,會將體內的水分帶出,所以,能讓身體呈現易出汗的狀態。
推薦文章
-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反釀足底筋膜炎!醫教挑選注意事項
-
不吃主食、專挑無蔗糖成份血糖還是失控?營養師破除控糖5大錯誤觀念
-
一周一次爬山和每天平地走路哪個瘦更多?研究顯示驚人運動效果
-
患乳癌平均年齡早了7年 醫師建議避熱感應紙改用手機載具
-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多吃變胖又傷腦,專家帶你一次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