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醫學生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的學與教」。一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描述她由醫學院的教室走入醫院的病房,開始臨床實習的興奮與緊張,透過老師與學長的教導,以及一些善心病人的鼓勵,她享受到如何學會「用對的方法」連結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病人的照護。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分享自己走入習醫這條路以來,深深領悟到前人所說的「好的醫生應該也是好的教師,以對待病人甚至對待這個社會的方式去啟發後輩,醫學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之道」。一位資深醫師提出理想的教學醫院必須落實對醫學教育的重視,讓認真教學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用心指導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同時他們在教學的努力也可以得到醫院的重視與鼓勵。唯有落實「教學醫院」的教學功能,台灣的醫學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好的醫師,台灣的醫療水準才能更上一層樓。
這篇文章想表達從大四基礎學科到大五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也想對學習路上所遇到非常的珍貴人、事、物表達感謝。
在學習的路上所遇到很珍貴的事
學習是把知識和生活體驗相互串聯的一個過程,大部分的事情都有可遵循的邏輯,按照這個方向去理解和消化新知的話,把知識記起來的可行性就變得更高了。但這套邏輯是否足以應付我們在實習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呢?事實上學生時期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都相差甚遠,所以學習的方法也必須順應著課程去做調整,這過程是具有彈性和流動性的。基礎學科階段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把枯燥、硬性的理論和熟記起來並在考試時進行回想。臨床實習階段即是把所學的基礎知識投入臨床進行運用,每天感受現實與理論相互融合或是交戰的場景。這時更大的變化是我們不再是單純僅和教科書相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對話相對佔了很大一部分。自此以後學習範疇跳脫了以往的框架,我們得學習如何運用團隊的力量去處理問題,思考與執行,並解決問題。接下來想細談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這階段的心境轉換和所接收到很珍貴的學習及實習體驗。從小到大的學習旅途中會因為老師教得非常生動有趣而對該科目有了更深的認識,多了一層想要探究的動力和喜歡的心情。這是因為在和老師討論的過程中漸漸了解「找尋知識之間的連結」是什麼樣的感覺、體悟。這時的學習開始有了回饋感,我想這就是思考能力的萌芽。每當老師在課堂中把思考的脈絡表露出來,或是以引導的方式測試我們的邏輯,這些會帶動思考的教學方式都會帶給我們極棒的學習體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知道學生們其實不是還沒開竅,而是尚未了解「思考的方法」。所以把針對這點去做教學的人物稱作為啟蒙老師一點也不為過。由於基礎學科的內容就好像是語言學裡的單字背誦,因缺乏實踐應用而顯得生硬枯燥,但如果遇上老師能提綱挈領,幫助學生們建立觀念,那真的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成效,獲益匪淺。
在初步進入臨床實習的時候其實學生們都很容易迷失學習方向,因為所有事情的自由度都變得更廣大了,在完成了實習作業以後想要主動參與到什麼程度都是由自己決定,沒有硬性規定或強迫性質。那學習的目標會是什麼呢?在內科實習期間至少把小麻口袋書的重要章節看完嗎?還是把國考分科詳解念完呢?其實都不是。累積知識量固然重要,但在實習期間發現更為棘手的是我們對於臨床實務的處理方式和思維都不太熟悉,所以我想不應再以書本作為框架,而是該以更加務實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做為實習階段的學習目標。比如在值班時遇到病人有突發狀況,我們該怎麼迅速掌握狀況?再來是遇到完全陌生的問題時我們該從何獲取資源以迅速幫助病人渡過難關?實戰永遠比紙上談兵來得更有學習成效,而在這個轉換期當中若能遇到願意為我們指點迷津的老師和不分科住院醫師的學長姐們,那真的非常幸運。耐心指導我們的前輩們深知——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過程、邏輯思維的訓練,跌倒和犯錯都是必經之路。倘若在這階段只依靠指令做事,完全不加以思考,那就真的會失去成長的黃金時期。必須知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週實習下來我發現醫院裡的病人就像是千變萬化的教科書,而醫療團隊合作當中也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事物。看著門診和病房裡老師和護理師之間的默契、刀房裡刀助和主刀者的合作流暢度、主要照顧團隊和病理、影像科的密切合作,我們也逐漸理解醫學真的是漫長的團體戰。所以在遇到任何疑問時必須勇敢提出,只有提出了之後才會知道錯在哪裡、怎麼糾正、團隊間互相扶持。
與病人的互動也帶給了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記得有一天門診實習,有一位女病人雖然因為自己即將開刀這件事而感到非常緊張焦慮,但還是抱持著豐富的同理心來對待還在學習階段的我們,非常有耐心地聽我們為她解釋報告,完全不介意我們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她說道「凡事都有第一次」,在學習路上看到如此寬容的病人真的非常幸運,彷彿在告訴我們蛻變的過程雖然會跌跌撞撞,但是千萬不要害怕去嘗試。當時老師馬上跟病人道謝,謝謝她願意給我們機會,接著說:「這階段的學生就像在學綁鞋帶的小孩。那小孩不會綁鞋怎麼辦?不能幫他綁啊,你就在旁邊慢慢等他綁好。」當下聽到真的好感動,有願意給予機會的人,學生才能透過初次嘗試去學習,接著反省糾錯和反覆嘗試,最終獲得成長。
每天在醫院遇到的不同疾病對我們來說像是醫學生涯中的許多個小章節,但對病人來說卻是生命中的大章節、轉捩點。有些時候雖然我們能做的有限,但這些舉動並不是都毫無意義。面對一位腦部腫瘤壓迫導致右側上下肢無力的病人,老師說道雖然手術不會讓你完全好起來,但它至少能讓你的病情不會加劇,目標是繼續好好地過生活。面對生命期限的未知,這樣的目標的存在感覺就像浮木,讓這些末期的病人有個救贖、努力的方向。
最後非常感謝在實習階段非常樂意幫助我們的老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刀助、病人及家屬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接收到提點我覺得是非常幸運的事。認真地努力固然重要,但「用對的方法」去努力,比起「盲目的」的努力更是學習的重點。感謝富有耐心的前輩們一直以來的默默付出和引導,只為等待學生們變得獨立的瞬間。我們會繼續努力前進!
推薦文章
-
94歲阿嬤血管健康度只有20歲、醫院也嚇壞!她曝「每晚在浴缸做一運動」
-
75歲糖尿病嬤腳趾發黑險截肢 細胞治療重塑壞死組織
-
護理師爆「再也不吃好市多烤雞」冰箱兩隻已丟掉!專家曝爭議成份真相
-
風靡德日韓 森林療癒在台百場開跑 五感體驗大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
-
2024退休力大調查/人生無限 65+也能繼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