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總額成長率達5.5%,新藥預算卻縮水!病友憂用藥權益倒退
115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結果已出爐,核定成長率達5.5%,健保總額也高達9,883.35億元,而其中新醫療科技預算為78.583億元,較前一年減少1.857億元,健保總額佔比從0.86%下降至0.79%,不增反減,由於國際新藥研發日新月異,加上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與腎臟病等慢性病人口增加,病友團體憂心,健保新藥預算的衰退,可能影響病患使用新藥的權益,除了導致用藥中斷、用藥條件更嚴格,藥品適應症的擴增也將大受影響。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榮譽教授江東亮在臺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系列演講中表示,全民健保的挑戰之一在於「錢永遠不夠用」,而背後主要三大決定因素包括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展與社會期待。
江東亮分析,全民健保政策的目的是在保障全民就醫權益,同時也要兼顧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效率,健保實施後,國民平均壽命雖然沒有急遽增加,卻讓「醫療可避免死亡率」持續下降,台灣從89年到114年「一般平均餘命」與「健康平均餘命」的差距,從7.8歲縮減到7.4歲,而台灣的健康平均餘命和日本相似,兩者的差距雖然輸給日、韓、瑞典,但與加拿大、荷蘭、德國相差無幾,美國沒有全民健保,因此健康平均餘命最低,由此可知,民眾擁有就醫、用藥權益的保障是何等重要。
在民眾就醫、用藥權益當中,新藥的運用,往往可為病患帶來更多翻轉生活的契機。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本身也是透析(俗稱洗腎)病患,吳鴻來分析,新藥的使用與可近性,對於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族群至關重要,因為隨著新藥的引進,不僅病患病情更能有效控制,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比較少,對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很有幫助,尤其是有些疾病難以逆轉,或很難治癒,延緩疾病進程更是刻不容緩。若未能穩定控制,病人的生活將受嚴重衝擊,甚至可能危及生病,像紅斑性狼瘡就是其一。
新藥、擴增給付預算來源,來自三大區塊
以非癌症、非罕病新藥給付經費來說,這項新藥的總類含括慢性腎臟病、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等三高疾病等,疾病範圍廣大,且病患人數眾多,這些疾病的新藥與新適應症預算來自健保總額協商中的「新醫療科技」、「藥品及特材給付規定改變」(俗稱新藥擴增給付範圍)項目與近年新增的「暫時性支付」專款。
「新醫療科技預算的成長率,應與健保總額成長率同步!」吳鴻來指出,雖然理解健保預算資源有限,且受到嚴格管控,特別是價格較高的藥物,條件更常受到限縮,但「新醫療科技」預算須穩定成長,至少要與整體健保總額的成長率相同,病患的用藥、治療權益才能受到保障。
近年來,吳鴻來也觀察到,俗稱新藥擴增給付範圍的預算有明顯成長趨勢,從108年的3億增加到114年的大約20億,成長幅度比新醫療科技預算更高,顯示其重要性日益上升。
重大傷病卡,成為部分病患用藥阻礙
不過,吳鴻來也提醒,對於新藥,健保給付條件往往設定非常多的限制,即使藥物納入健保,也非所有「有需要的病人」都可獲得給付,舉例來說,像有些藥物給付規定侷限於必須擁有「重大傷病卡」,病患需符合嚴格診斷條件,且需花許多時間經過多項檢查與多位醫師診斷,才能獲得重大傷病卡,導致根據國際醫療指引可用藥的部分病患,僅因未取得重大傷病卡資格而無法獲得健保給付用藥,病人的經濟負擔大為增加。
吳鴻來指出,目前健保評估新藥是否納入給付,通常以最直接的藥品費用、病患人數為參考標準,而忽略了其他間接成本,因此建議,應將更全面的成本納入考量,像新藥能有效控制病情,進而減少病患住院、頻繁就醫費用,或使用急診資源的頻率也會降低,這些綜合效益計算下來,更能撙節整體醫療支出。
江東亮認為,現在,全民健保正面臨「錢永遠不夠用」、「醫療生態環境惡化」與「健康不平等依舊在」等重大挑戰,即使現在已經有健保制度,全台健康差距還是存在,而健康是社會的產物,必須從源頭找到原因、從根本、結構進行改善,才能縮短社會健康差距,讓政策更趨於完善。
推薦文章
-
🎧|醫護加薪21%止血潮 這家醫院留人才不手軟
-
長庚醫學周聚焦癌症醫療 推動AI精準篩檢
-
日本 SMA 治療經驗揭密!台灣SMA之父鐘育志:「以病人為中心策略值得借鏡」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不再是不治之症!日知名SMA專家:口服藥物成重要治療趨勢
-
醫師:延緩腎病別信偏方 關鍵3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