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OHCA怎麼辦?不要慌,救護人員搶命流程帶你一次看!

元氣網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
民眾報案後,救護隊會預先分工,以利在最短時間內抵達患者身邊搶命。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日前新北三峽發生重大車禍,造成16人輕重傷,其中幾人到院前心肺停止(OHCA),緊急救護技術員(EMT)接獲消息抵達現場後,立即跪地施予心肺復甦術(CPR),希望將現場傷者搶救回來。

Q:發生緊急狀況時打119後,「救護流程」會怎樣啟動?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四大隊後港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沈怡欣表示,當119接獲民眾通報,救護隊會先進行醫療團隊資源管理(TRM),再由勤務中心協助三方通話,一邊實時更新最新資訊,一邊指派一台救護車先行出發,後行的救護車則裝備完整急救器材,並在前往現場的途中進行分工,以利在最短時間與死神搶命。

Q:如果傷者當場呈現「OHCA」時,「搶命的關鍵」是什麼?

沈怡欣指出急救須分秒爭取,民眾如目擊有人倒地無呼吸心跳,應立即施予CPR,有施作總比未施作為佳,119也會提供線上指導。帶救護人員抵達,則會進一步針對患者狀況接手急救,以及建立呼吸道。圖/沈怡欣提供

沈怡欣表示,急救現場影響存活率的關鍵有三,包括即時且完整接受CP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以及建立呼吸道;若前端急救處理完善,將可提高患者預後,甚至回歸正常生活。在救護車抵達之前,目擊倒地者須提供CPR,若環境許可則加上AED,避免患者腦細胞4分鐘後開始缺氧死亡,缺氧超過10分鐘,就有可能造成腦部死亡,即使救回患者也成植物人。如果目擊者能在第一時間施行胸外按壓,可以提供腦部含氧的血流,讓患者有機會可以恢復正常的心跳。

Q:什麼是「建立呼吸道」?

建立呼吸道指的是確保呼吸道暢通無阻,讓氧氣能夠順利進入肺部並排出二氧化碳。在緊急情況下,例如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建立呼吸道是搶救生命的關鍵步驟。常見方式有徒手建立呼吸道(壓額並抬起下巴)、口鼻咽管道或聲門上喉罩置入、氣管內管插管,甚至當前述方式都失敗時,可考慮環甲膜切開、穿刺,或氣管切開術等方式。沈怡欣說明,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可以施行氣管插管(Endo)以及環甲切開術,透過將管路直接置入氣管,使氧氣迅速且有效進入肺部。而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則能採以聲門上喉罩給氧,氧氣先進入氣管,再傳送至肺部,與Endo在氣體輸送的直接性上有所差異。

面對失去呼吸心跳的OHCA或意識不清、甦醒球給氧效果不明顯、血壓下降的非OHCA患者,因其無法自主呼吸,都需要及時處置,主動供氧,以確保患者不缺氧。

Q:建立呼吸道的「流程」是什麼?

以EMTP可以施行的氣管插管為例,建立呼吸道前,EMTP會先確定患者呼吸道狀況是否有血水或異物需要排除。在按壓兩次甦醒球(BVM)透過壓力將氧氣送入肺部後,若仍無法提升血氧濃度,需施行氣管內管插管。面對非OHCA患者,插管需在線上醫療指導下進行,而OHCA患者則可以直接插管,以喉頭鏡輔助,使用氣管內管(Endo)置入深處氣管中給氧,建立確切呼吸道。

如果顏面變形、過敏或火場氣體導致喉頭水腫,EMTP除了可進行Endo外,也能在醫療指導下,進行更進一步的環甲膜切開術、針刺環甲膜切開術、氣管切開術等外科呼吸道,但沈怡欣表示,因手術須動刀、北市鄰近醫院多,因此實務上較少實施外科呼吸道。

Q: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建立呼吸道?

「接受全套急救措施與否,關乎到預後。」沈怡欣指出,全套急救包含CPR、AED、建立呼吸道,三步驟一刻不能拖,但遇到現場光線不足、患者口腔有異物、呼吸道腫脹等情況,插管難度大增,傳統喉頭鏡需要配合角度與光線目視,影像式喉頭鏡除了有光源外,也能協助將咽喉構造影像傳輸至螢幕上,讓操作者清楚監看插管位置,大幅提高插管成功率與準確性,且降低疾病傳染率。

Q:在「院外建立呼吸道」,對送醫後的急救有哪些幫助?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劉政亨也表示,患者在院外第一時間建立好呼吸道,有助於院內醫療團隊交接與減輕後續工作負擔,更能專注於鑑別診斷、進行治療,例如從火場救出的患者第一時間未先插管,送到醫院時喉頭可能已腫脹至難以插管,導致缺氧,但若在災難現場就插管,將能大幅提升OHCA存活率。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劉政亨指出,院內外良好分工能幫助急診專心在診斷與治療,院外即時急救插管影響患者存活率。記者曾原信/攝影

目前北市消防隊、台大醫院急診室皆配有影像式及傳統喉頭鏡協助插管,但沈怡欣表示,各縣市由於醫療指導對EMT操作的授權不同,導致部分縣市無法插管、給予急救藥物或靜脈注射等,「同仁學會操作這些急救流程,卻沒有機會實作,非常可惜,也會影響民眾生命安全。」

呼吸道 插管 緊急救護 OHCA 急診室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