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台灣首例腸道菌叢移植 哥30克新鮮便便救重症弟

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外觀。報系資料照

哥哥30公克糞便,拯救重症弟弟一命。林口長庚最近完成國內第一例兒童「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個案,5歲男童誤食強鹼,導致食道嚴重灼傷、胃部損傷,且感染抗藥性極高的梭狀桿菌,血便、腹部腫脹,在移植11 歲哥哥新鮮糞便所純化過的腸道菌叢,兩周後成功治癒。

吃大便,不再是損人話語,而是救人的先進醫療。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教授邱政洵表示,這是台灣第一例以精準醫學方式導引腸道菌叢移植,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法,分析小病童及捐贈者的腸道菌相。基因檢測證實男童感染「困難梭狀桿菌」時,可說是「一肚子壞菌」,但糞便移植後2周,腸道菌相恢復正常,「好菌多多」。

台灣首例,哥哥30公克糞便,拯救重症弟弟一命。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指出,該名男童因為誤食冰箱裡的強鹼液體,以致食道灼傷、胃部受傷,緊急被送至急診,住院治療,不料,血液感染細菌,引發敗血症,又疑似感染黴菌,經過搶救後,順利出院。

出院後,男童又有狀況,腹部腫脹、疼痛,血便、腹瀉,體重減輕,再度住院,確定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導致腸道發炎,且合併毒性巨結腸症。投以萬古黴素等傳統抗生素,仍治療無效。

陳建彰解釋,該名男童在治療之前敗血症及腸胃受創時,持續接受大量抗生素,以致改變腸道菌叢,好菌幾乎不見了,不幸感染困難梭狀桿菌,病菌釋放毒素,更是對好菌「趕盡殺絕」。

在傳統抗生素治療無效後,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就成了值得考慮的治療選擇,「合乎環保以及自然」。家屬了解後,同意讓小兒子接受這項全新的治療,糞便捐贈者為11歲的哥哥,提供30公克新鮮糞便。

經過特殊處理,過濾雜質,予以純化、萃取,製成腸道菌叢混合物,加入250CC生理食鹽水,經由大腸鏡灌入男童的大腸、直腸等部位,也就是將健康哥哥的腸道菌叢移至弟弟的腸道系統。

研究團隊基因檢測顯示,病童治療之前,腸道菌叢毫無多樣性可言,幾乎沒有好菌,還有壞菌─梭狀桿菌。至於哥哥的腸道菌叢除了擁有4種主要好菌,且菌叢多樣性,種類繁多。

糞便移植隔天,病童腹部腫脹明顯獲得改善,腹瀉頻率減少,食慾變好,家長直呼「神奇」,要求醫師,可否再做一次。移植2周後,病童腸道菌叢好菌變多,幾乎恢復到正常菌相,連續3次糞便追蹤檢查,均找不到梭狀桿菌,成功治癒。

邱政洵指出,透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病人腸道菌叢菌譜,並瞭解好菌及壞菌的分布狀況,可以更精準地執行糞便腸道菌叢移植,未來可能運用在過度肥胖、代謝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抗藥性細菌感染等領域,潛力無窮。

敗血症 壞菌 腸道 血便 大便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