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風險考量,為何醫師不建議沒事就去給人喬脖子?
合作撰寫:
台灣的醫療除了西醫體系外,中醫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醫療選項。喜愛運動的朋友們,對中醫專治跌打損傷的骨傷科應該不陌生,今天請中西醫雙專科執照、運動醫學專長的王凱平醫師來和大家介紹一下中醫骨傷科。
中醫骨傷科細分的話,傷科偏向治療軟組織,也就是肌肉、肌腱、韌帶等等,而骨科偏向治療骨骼的問題。但實務上幾乎都是混著做,畢竟軟組織、硬組織是互相有關聯的。所以骨傷科醫師主要專長於「各種因為筋骨錯位、失衡而造成的急性、慢性疼痛」。
什麼是筋骨錯位?
筋骨錯位並不一定如字面上那麼可怕,他有時候只是骨頭、韌帶一點點的位置偏差,但這就有可能造成疼痛、活動限制。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很接近「功能障礙 (dysfunction)」,而中醫的說法是「筋出槽、骨錯縫」。
舉我以前遇過的一個例子,有位患者曾經打網球滑倒手撐地板,之後一年的時間都有反覆疼痛、活動受限的困擾。一開始以為只是受傷後肌肉持續痙孿造成的問題,但是放鬆後只解決七成問題。進一步評估發現他的手在上次撐地後,腕骨的位置有點跑掉,因此活動時會卡住,而且連接那塊腕骨的肌肉也長期被拉緊、跑離原有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筋出槽、骨錯縫」同時發生的案例。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醫對於肌肉骨骼的目標是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平衡狀態。為此中醫的在肌肉骨骼的手法上可以分為「軟手法」和「硬手法」,我們接下來會仔細介紹這兩種手法。
把骨頭喬回去的硬手法
硬手法的意思是使用瞬間的力道或是穩定且較大的力道,來讓關節、骨骼回到原本該有的位置上。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骨傷科手法,用力抖一下、扭一下、拉一下、或是把你的骨頭推回去。硬手法在關節脫臼、骨折這類的骨頭問題上是必要的。但是在一些筋骨同時出問題的狀況中也用得上,事實上這反而是目前最常見的用途。
為什麼有時候會需要那麼大力呢?因為當你的關節脫臼、骨折的時候,附近的肌肉會緊縮起來,甚至異常痙攣。所以會需要較大的力量來把骨頭、關節橋回去。在一些嚴重的狀況,甚至需要兩、三個人一起操作硬手法。
我曾經看過中醫骨科醫師把手腕複雜性骨折,也就是裂成三塊以上的骨折,徒手拼回去!而且在 X 光下顯示拼得很平順。理論上這是需要開刀處理的一種骨折。雖然說在骨科水準頗高的台灣,這麼做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這簡直是一種神技!
許多民眾喜歡硬式手法,因為快速、有感覺,如果操作者的經驗豐富,搭配上「小夾板固定」的技術,可以減少一部分骨折、脫臼需要開刀的機率。
但是!骨傷科硬手法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由於硬手法會使用較大的力道,如果沒有良好的診斷為前提,有可能讓你受到二次傷害或是神經壓迫。而且這並不是一件太罕見的事情,請各位讀者務必要注意。
我會建議如果讀者想要找中醫做這類治療時,至少要找合格、有執照的中醫師。因為合格的中醫師會瞭解各種治療的禁忌症,也就是什麼情況下能做什麼治療,什麼情況下會有危險。
處理失調的軟式手法
軟手法比較沒有劇烈的力道和動作,主要透過擺放肢體的位置、牽引、推揉等方式,來讓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回到適當的位置,或是調整張力、進一步讓關節回到平衡的狀態。軟手法認為軟組織的力量失去平衡會影響到骨架的位置。
肌肉的不平衡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拮抗肌的不平衡,例如手臂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長期不平衡的話,有可能讓肌腱受傷,或是肩關節、肘關節疼痛。因此軟式手法的目標是讓他們不要一邊太鬆一邊太緊。
另一種是單一肌肉的緊繃失衡,例如大家可以試著摸摸自己的小腿肚,那裏有一塊很大的肌肉「腓腸肌」。如果你仔細地按揉可能發現內外側之間、上半段和下半段之間的肌肉緊繃程度不同。有時候我們能摸到一小塊硬塊或一小束肌束,也可能是肌肉內張力不平衡所產生的狀況。
軟式手法的優點是比較輕柔,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而且不容易因為力道過大產生二次傷害。但是這個優點也衍伸出軟式手法常見的問題:患者容易無感,不曉得自己接受了怎樣的處置。這是因為要感受到身體軟組織的張力變化,以及變化後的反應,需要對自己身體較敏感、本體感覺較好,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力。
而且,並非調整完軟組織的張力就沒事了,既然張力常常是因為肌力不平衡、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運動習慣來的,當然要從源頭去改變。以西醫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物理治療的運動治療、運動處方、衛教運動等等,而在中醫,傳統上稱做「練功」。
軟式手法比較吃手感,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因此精通軟式手法的醫師是比較少的。但是硬式手法中專門處理骨折的中醫師才是在台灣最稀缺的人才。諸多原因之中,技術傳承不易是個問題,最大的原因是西醫骨科的普及。
軟式手法、硬式手法沒有優劣之分,是依照不同的時機來運用。筋、骨本來就會互相影響,有時甚至互為因果。這與現代醫學觀念是很一致的:長期緊繃、肌力失衡會導致疼痛,以及而進一步的人體結構異常,反過來說骨架的失衡也會造成軟組織的張力異常。因此,軟、硬手法其實是可以交互應用的。最終就是恢復筋骨的平衡,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目的。
其實,我不太建議沒事就去給人「喬一下脖子」,除了風險的考量外,你應該是有疼痛、活動受限、明顯的病症時才去找專業的醫療人員,無論是中西醫。而因為生活習慣產生的痠痛,最主要還是要做運動訓練以及矯正姿勢。
此外,對於熱愛運動、甚至是選手的讀者們,我的建議是當有傷害發生時,找「懂運動」的醫生,會比拘泥於中西醫、是否是骨傷科專業更重要。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無論中西醫、骨傷科或針灸科醫師都可以將自己的治療模式,和貼紮、護具、運動訓練一起搭配使用。重點是診斷的準確性、對傷害的認識,以及是否能理解運動的特殊性及需求。祝大家都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醫師!
推薦文章
-
延緩老化、降血壓血脂…天天喝茶好處多 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
-
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或智商下降嗎?專家們這麼說
-
節氣小雪22日報到 中醫推2穴位、1茶飲養腎打通身體暖氣開關
-
女子換掉家裡食用油「10多年難纏胃病秒好轉」她驚喜:比平常忌口還有效
-
多發性骨髓瘤/重返職場 給癌友積極治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