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院長林欣榮分享成功復健:讓巴金森氏症爸爸重新站起來的「對側運動」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臺灣最早開創幹細胞腦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病變的醫師,他在受訪時表示,曾經因為罹患小血管老化、小中風、腦積水和巴金森氏症腦退化父親的健康,是讓他最放心不下的事。
但是,林爸爸後來恢復健康了!讓他可以放下心裡的一顆大石頭,再重新回到花蓮慈濟醫院打拼。不禁好奇,林醫師與他的父親,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蹲馬步加對側動作,一個月站起來
林欣榮說,他連續觀察父親兩年,父親一個晚上要起來上好幾次廁所,後來更嚴重到有小便失禁的問題,到更後來,狀況越來越糟,越來越行動不便,還進行腰椎積水引流手術。
但在林爸爸開始服用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後,他要求父親每天都要練「蹲馬步」強健股四頭肌。一開始站不穩時,就扶著助行器微半蹲練習,練完蹲馬步,更重要的還要做「對側動作」,也就是用手打對側膝腳的內側,左手打右膝腿內側,右手打左膝腿內側。
▍抬腳踏步走,走得更穩健
另外,林院長要求爸爸要練腳抬起來踏步的動作,走路也一定要抬腿踏步走,練了一個月後,原本每天都靠外籍看護幫忙生活作息而無法自理的林爸爸,竟然可以自己站起來走路,在他重新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以後,兩三個月後他可以自行開車,練了一段時間,便開車上路。
到現在三四年來,林媽媽想要到附近買東西或是到街上吃飯,都是爸爸開車載媽媽,今年88歲的他,還想繼續考駕站,證實他仍有自行開車的能力。現在他常常打電話給林欣榮,問他吃飯沒?過得好不好?「上人叫你做的事,你都有做到嗎?」還常常為朋友關說看病,說:「這是我朋友,你一定要好好看!」
▍踏步走還能防止跌倒
另外,林院長要林爸爸要用「抬腳踏步」的方式行走,則是因為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身體不協調、身體僵直等問題而容易踢到地板就跌倒,踏步走並把腳抬高,一方面可以訓練腳肌力,一方面可以避免跌倒。
▍重拾行動能、重建自尊 也為社會注入活力
林欣榮提醒,讓行動不便的長者重新得到行動能力,對他們來說是自尊的重現!他從爸爸的身上發現,在爸爸病況越來越惡化的兩年間,變得不想說話、不想出門,不想吞東西,連吃藥時都可以含著不吞進去。而且很容易就生氣又很固執,他什麼事都放棄了。
但當他找回尊嚴重新站起來後,重新擁有關懷的心,見到人便會問候、關心別人。
林欣榮說,花蓮慈濟醫院近來積極引進各種新的醫療,且增加中西醫合壁,還進行新藥的研發,希望讓不能站的人站起來、不能走的人可以走,重建長者的行動力。
臺灣面臨人口老化,如果讓每位老人家都擁有行動能力,化無用為有用,每個人都變成有用的人,減緩民眾失能、失智,讓生命力延緩到最後,就像日本老人成為國家新支持的力量一樣,未來老人家也能為成為臺灣的活力來源。
▍對側動作促進左右大腦連結,刺激腦迴路
為什麼「對側動作」對林爸爸的幫助這麼大呢?
林欣榮:「因為對側動作可以刺激腦迴路增生!」
因為我們的左右大腦,各掌管不同側的肢體,左邊身體是由右大腦支配,右邊身體則由左大腦支配,用左手拍右側、用右手拍左側,就能讓兩側大腦一起活動。
如此刺激兩側大腦,刺激聯繫兩腦中間的胼胝體進行連結,讓腦皮質增生新的迴路,激活大腦新皮質,促進身體和大腦之間深度連結,讓身體協調性更強化。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大腦退化引起動作退化的疾病,會引起患者出現僵直、動作緩慢和姿勢平衡、顫抖等動作障礙,所以強化身體的協調性,可以改善這些症狀。就像在幼兒唱遊課時,老師常會要小朋友用左手摸右耳、右肩、右膝,用右手摸左耳。
―
對側動作,是促進兒童協調發展的關鍵運動,對銀髮族或是身體行動功能退化的老年人,這也是重新教育身體和大腦協調很重要的動作。
所以建議要經常進行跨越身體中線的運動,例如:用左手摸右腳、右手摸左腳。再練熟了以後,要再強化肌力;則可以改用左膝蓋往上碰右手肘、右膝蓋往上抬碰左手肘。
記住,是膝蓋往上碰手肘,不是手肘碰膝蓋,腿抬得更高可以同時練大腿肌和腹肌,也可以增加穩定性。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推薦文章
-
罕病權促會/陳柏同:照顧罕病是基本的人權
-
關節問題竟排最後!熟齡族保健最在乎「抗衰老」 抗老撇步公開
-
高雪氏症/10萬分之一發生率,罕病患易有肝脾腫大、骨髓症狀
-
【Podcast】Ep20.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
車速太慢、熟悉處迷路……專家籲出現7警訊年長者該減少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