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才需要「信託」?70歲獨居阿姨實例看「安養信託」的必要!
70歲的陳阿姨一向身體硬朗,獨居多年,習慣自己料理生活,閒暇時還會到社區大學上課,學著使用網路。沒想到前陣子一次意外跌倒骨折,必須請看護和朋友輪流照顧,讓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年紀大了,不能再只靠自己。」
這次經驗,讓陳阿姨開始思考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她聽過銀行推廣「安養信託」,上網查資料後覺得自己應該適合,但不太清楚該如何開始。
「信託」不僅是財務工具 更能守護老後生活
信託的概念很簡單:委託人(財產所有人)把財產交給受託人(通常是銀行)代為管理,依照事先約定的方式使用,最後由受益人享有。像陳阿姨這樣的情況,委託人與受益人都是自己,就是「自益信託」。
信託財產可以是現金、股票、基金,甚至是不動產或保險。更重要的是,它能依需求設計彈性條件,例如:當需要支付醫療費、看護費,或入住養護中心時啟動支付。
為了避免爭議,有些人還會設立「信託監察人」,定期關心契約是否落實,甚至探視委託人的生活狀況。這些安排讓信託不僅是財務工具,更是守護老後生活的安全網。
陳阿姨的安養藍圖
我陪陳阿姨盤點資產:她有自住房子、現金、股票、基金,以及年金與保險。她目前的生活費,靠勞保年金、退休金和早年買的儲蓄險,其實綽綽有餘。
於是,我建議她:
• 預留半年的生活費作為緊急預備金• 其餘現金交付銀行,設立「安養信託」專戶
• 在信託契約中,約定特殊狀況(例如醫療費、看護費或入住養護機構)時,啟動給付
同時,我提醒陳阿姨,最好在神智清楚時,事先簽好「意定監護契約」,選定自己信任的人作為未來可能的監護人。至於剩餘財產的分配,也能透過遺囑事先安排,避免日後爭議。
信託合約隨時能修改 財產不怕被詐騙
一個下午,我和陳阿姨把各種工具的優缺點梳理清楚。她才發現,原來信託合約並不是一成不變,若未來有不同需求,還能修改。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也能防止詐騙,避免在年紀大時失去一輩子的積蓄。
走出會談時,陳阿姨笑著說,心裡好像卸下了一塊大石頭。因為她終於明白,自己不用再擔心未來會拖累別人,也不用害怕孤單無助。
對她來說,一份「安養信託」不只是契約,而是老後生活的一份保障與安心。
「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差別只是,有人準備好了,有人還在擔心。提早規劃信託,不是為了財產,而是為了自己能安心過生活。」
作者/徐采蘩
高齡金融規劃師、家族信託規劃師徐采蘩。 經歷:
統一保險經紀人公司總經理、簽署人
大學講師
專業證照:
高齡金融規劃師
家族信託規劃師
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大陸CFP金融理財師
大陸CPB私人銀行家
考試院人身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考試院人身保險代理人國家考試合格
考試院財產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推薦文章
-
普發現金最快10月就能領!發放方式、領取資格一次看
-
70歲退休校長經濟寬裕卻「賣房替女兒還卡債」他嘆沒錢只是時間問題
-
50歲記者攢夠錢提早退休搬去海邊 卻「淪落到餐廳洗碗」讓他懷疑人生
-
破產速度加快!勞保潛藏負債高達逾13.5兆 一年間竟暴增1.7兆元
-
65歲退休男存款千萬仍替兒子的麵包餐車打工 每月賺不到2萬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