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保衛戰/陳玉瑩:我們正在「缺藥懸崖」邊,為何你的救命抗生素,可能隨時會斷貨?
在健保總額控管與全球供應鏈不穩的雙重挑戰下,確保抗生素品質與供應韌性,已成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事管理部陳玉瑩組長指出,旗下11個機構(含2個合作聯盟醫院)藥品用量龐大,為避免單一廠商壟斷風險,針對市場上已有學名藥可供應之藥品,經評估後會採取「同規格品項需併用兩種以上廠牌」。她建議,醫院應在策略規劃階段就為關鍵藥品建立多元供應管道,以有效提升供應鏈韌性,確保臨床治療不中斷。
同成份多元併存,建立供應韌性防線
陳玉瑩指出,長庚體系旗下擁有11個機構,藥品使用量龐大,體系政策明確要求「避免市場獨佔或寡佔,對於相同規格品項,實施併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廠牌的多元供應策略」。她強調:「關鍵在於非缺藥時期就建立第二廠牌的使用ㄌ,才能在供應中斷時無縫接軌。」
目前長庚體系內併用雙廠牌以上的品項達50多項,其中以15種屬於抗感染藥品,包括Linezolid、Meropenem及Vancomycin等關鍵抗生素。這些併用品項每年動態評估,根據臨床實績靈活調整,確保市場競爭與品質穩定。
前端嚴格把關:原料藥來源、臨床實績並重
陳玉瑩表示,要納入體系合約,藥廠須在兩週內備齊送審資料,除藥品許可證、仿單外,長庚更領先業界,嚴格要求廠商提供原料藥(API)來源與檢驗報告,確認其與官方登錄資料一致。她強調:「若發現該原料藥在國外曾接獲品質警告信,我們便不會將其納入評估。」從源頭杜絕潛在風險。
此外,藥品進用須經過「專科與藥學雙重評估」,由體系最大使用專科或感染管制委員會的醫師及藥學部藥師共同評估藥品品質、臨床替代性與不良反應通報紀錄,符合院內所訂定的標準才能具備引進的條件。若藥品已具「兩年以上院內合格使用實績」,則可免去專科評估,加速引進優良藥品。
後端即時監測:不良品通報智能化,數據驅動採購決策
在後端監測方面,長庚早在20多年前即建立不良品通報準則。根據統計,2022年1月至2025年9月間,通報總數累積達1,940件,其中全身用抗生素有153件,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包裝」與「外觀異常」,多與物流運送相關;而「雜質/異物」類通報共107件,常見情況包括稀釋後出現顆粒或懸浮物、膠塞碎屑掉入藥液、瓶身內側附著物等。陳玉瑩特別說明:「雜質問題不一定只出現在學名藥,原廠藥亦同,顯示我們的監測機制是全面且客觀公正的。」特別是用於重症的抗生素,高品質且穩定性佳的玻璃瓶至關重要。她舉例,不良的玻璃瓶會使臨床端在使用時瓶壁內出現肉眼可見的水氣,直接影響藥品安全性。
陳玉瑩提到,為提升院內的通報效率,近年更將通報系統「智能化」,臨床醫師只需在處方系統的藥品名稱上按右鍵,即可一鍵進入通報頁面,系統自動帶入病人與藥品資料,大幅提升臨床人員通報意願與效率,並強化品質監測的即時性。體系更設定明確的管理閾值,例如單一院區同一品項通報達3件即啟動調查,全院區達6件或相同問題達12件則列為重點管理。這些通報數據與廠商調查報告,最終都會回饋至隔年的合約評估,形成「臨床使用經驗驅動採購決策」的改善機制。
建立完整品質生態系,確保用藥安全
長庚體系的經驗顯示,建立完整的品質管理生態系需多方配合。從前端的原料藥把關、中期的臨床使用監測,到後端的通報數據回饋,形成完整的品質改善閉環。陳玉瑩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醫療環境,需要透過「前端嚴選、後端嚴管、多元備源」三大策略,才能強化抗生素等關鍵藥品的品質與供應韌性,這套經驗更為台灣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參考藍圖。
推薦文章
-
微生物學家採樣健身房淋浴間地板 網驚:以後不敢打赤腳洗澡了!
-
【高風險族群名醫健康講座】皮蛇不只是痛?揭露痛楚背後的併發症與生活品質影響
-
簡單4生活習慣優化晝夜節律 有助改善睡眠及心血管功能
-
抗生素保衛戰/張峰義示警:抗生素危機將致醫療體系崩潰,台灣面臨「無藥可用」
-
抗生素保衛戰/石崇良:對抗缺藥國安危機,學名藥、區域合作成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