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蔡怡真、蘇湘雲/台北報導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防疫限制放寬,人類活動增加、街道上人來人往,免疫負債帶來的影響逐漸浮現,病毒、細菌感染規模激增,專家提醒必須注意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本報資料照

抗生素抗藥性(AMR)是每年11月國際公衛議題的焦點。隨著新冠疫情常態流行,相關管制措施逐漸鬆綁,民眾活動增加,「免疫負債」問題已經爆發。常態流行的病毒、細菌感染,加上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病患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抗生素研發、生產趕不上需求的窘境浮現,國內感染權威醫師紛紛疾呼,國內對於抗藥菌治療武器乏善可陳,呼籲政府重視抗生素缺乏問題。

新冠疫情趨緩 抗生素抗藥性成全球公衛焦點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10月視訊參與「美國感染疾病醫學會年會(IDWeek)」,他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威脅降溫,抗生素抗藥性議題竄升而起。他也觀察到,美國對於抗生素管理議題的重視更甚以往,「管理」一詞於年會中一再被提起,美國疾管署也與醫學會合作,開啟針對醫院抗生素、感染控制的評鑑機制。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邱政洵。本報資料照

對於免疫負債,邱政洵解釋,隨著防疫降級、各國限制逐漸解封,不戴口罩、少洗手、接觸增加,使病毒感染均有擴大趨勢,且因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也漸漸升溫。

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在內的各國均發現,因染疫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臨床情況,導致抗生素用量上升,進而使環境篩選壓力增加,這將使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更容易擴散,細菌更容易出現抗藥性,疫後需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加劇的挑戰。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推估,若不扭轉頹勢,截至2050年,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將造成我國3萬3千人死亡;以平均每年死亡人數15萬人計算,相當於每年死亡人口中,超過二成是死於抗藥性感染。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説,抗生素抗藥性危及民眾健康,也造成生產力減損、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帶來衝擊。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依據不同模型推估,抗生素抗藥性造成的全球GDP損失,落在百分之1.1至百分之3.8間,部分國家之GDP更可能下降達百分之5,規模堪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

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記者曾原信/攝影

孫智麗表示,這份報告發表於新冠疫情之前,有了新冠疫情的經驗,預估帶來的經濟衝擊應該更鉅;她以 GDP 下降百分之2推估,抗生素抗藥性將造成台灣每年將有高達新台幣3000億元之損失。

感染醫盼治療武器多樣化 薛瑞元:比照新冠疫苗精神加速引進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因治療週期短、研發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多數藥廠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面對抗藥性細菌臨床醫師無藥可用,只能被迫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導致細菌越來越強,產生抗藥性比例持續提高。臨床醫師亟須多樣化的治療武器。他表示,若沒有新的抗生素治療選項,最終造成感染症患者無藥可醫的窘境。

「依據英國的研究,細菌抗藥性問題再不積極改善、解決,未來死於抗藥菌感染的人會比癌症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憂心忡忡指出。她呼籲政府正視細菌抗藥性帶來的嚴重衝擊,除了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控管措施,在鼓勵抗生素藥物研發、引進上,應有積極作為,避免台灣感染症病患有一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圖/陳宜君提供

針對國內抗生素治療武器缺乏的現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新藥研發耗時較長,須視國內外藥廠進度而定。然因感染症患者用藥非常急迫,薛瑞元認為,抗生素用藥可比照新冠疫苗、抗病毒藥物等,若國際市場有抗生素藥物上市,應盡快引進台灣救治患者。

衛福部長薛瑞元。本報系資料照

引進國外改良版既有藥物 食藥署:援引真實世界證據加速藥證審核

「有效抗生素缺乏的情況下,只剩雞尾酒療法,把現有抗生素合併使用,少了最好的武器,為了救活患者,用次等武器也要戰到最後。」臨床感染症醫師疾呼,國外上市已久的抗生素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獲得證實,應加速藥證取得引進台灣,充實國內的抗生素治療武器。食藥署指出,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RWD)產出真實世界證據(RWE)等方式,證實安全與有效性,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奇美醫院感染症研究室主持人莊銀清教授曾主導數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計畫,廣泛搜集不同細菌菌種進行敏感性試驗。據他觀察,不少細菌已對市面上的抗生素新藥產生抗藥性;轉而投以行之有年的既有藥物,反而看見制衡效果。

莊銀清解釋,抗生素新藥分為兩大類別,除了全新化學成分的新藥,亦有既有成分經改良、調整而成,再次上市的藥物。他指出,部分抗生素因受限於發明當時的技術問題,導致副作用過大而被醫藥界放棄;然而,經過多年,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老藥可以更精緻、去蕪存菁,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再度進到市面上,救治患者。」

莊銀清舉例,過去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腎毒性高且具有內外毒素進而不建議用於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然國際上已有原料藥廠將其優化,除大幅降低腎毒性外另也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的特有內外毒素的嚴苛法規要求進而重新再次上市,並且已在國外使用多年。然而,他也說,類似藥物若要引進國內,卻必須重新申請藥證。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莊銀清。本報資料照

感染症患者病情複雜 臨床試驗對象難尋

莊銀清表示,若藥物許可證的審查比照全新的藥物,或須進行高達百人以上規模的臨床試驗,且必須隨機分配為標準組及試驗組。他指出,感染症患者常是多重抗藥性感染、病情複雜,加上臨床試驗設有排除條件,符合資格的患者少之又少。

一項曾經登上國際期刊的創傷弧菌感染症研究中,莊銀清發現患者若使用米諾環素(Minocycline)針劑合併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九成。然而,對患者猶如救命藥的米諾環素針劑,也曾一度因為難以取得藥證,而在台灣消聲匿跡。

「感染症患者的救命藥,有些表面上是新藥,其實只是改良的舊藥,藥證審核應該要根據現實狀況調整。」莊銀清呼籲,針對國際既有抗生素藥物,應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比照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並不合理,「否則這些藥夾在法規中間,臨床醫師須要使用卻無法取得。」特別是不少抗生素藥物,已名列國際指引,台灣卻遲未取得藥證,對台灣的病人而言,是一大損失。

食藥署:視個案需求縮小臨床規模、開放援引RWE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則表示,他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引進國內時可採取「加速審查機制」,最快可將核發藥物許可證的時間,由一般藥品平均的360天縮短至180天。

黃玫甄也說,食藥署藥品組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共同設有新藥審核的諮詢輔導機制,廠商可以根據個別藥品提出須求進行討論,並且保有彈性,包括「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產出真實世界證據」等變通方式,只要能夠佐證該藥物確實具有療效,且安全無虞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

抗生素新藥研發漸緩 感染症恐無藥可醫

每年全球有超過500個藥品取得核准,而過去10年新成分抗生素僅20-30件順利取得許可得以上市。2005年迄今,新成分抗生素核准藥物在美國食藥署(FDA)核准的新藥中,僅占3.2%;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的新藥中,則僅占2.2%。臨床醫師左翻右找,也難找到適合治療抗藥性細菌的新抗生素,憂心感染症將變成無藥可醫的絕症。

衛福部2019年公布的「邁向全球衛生安全—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策略計畫」中引用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報告指出,美國食藥署(FDA)1998年至2002年批准的抗生素與1983年至1987年間相比,減少近六成;全美研發中、有機會上市的五百多種藥物,更僅有六種屬於抗生素。

黃玫甄也表示,食藥署每年核准的藥物許可證,包括新成分與新劑型,數目共約百張,去年也共核准134張藥證。然而,她指出,抗生素新藥每年最多只有一、二個新藥在台取得藥證,且並非年年皆有。

治療武器缺乏 晚一小時用藥致死率增10%

王復德說,正因為抗生素新藥研發完成後,很快就會面臨細菌抗藥性的問題,無法長期使用,國際藥廠多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退出抗生素市場的國際藥廠更是不在少數。他指出,引進台灣的抗生素,更是少之又少,臨床醫師不得已只能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結果細菌越養越強,抗藥性不斷提高。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記者邱德祥/攝影

王復德感嘆,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一旦得到抗藥性細菌感染而無法救治,相當令人扼腕。英國期刊「重症醫學(Critical Care)」一項研究結果亦指出,患者因感染抗藥性細菌,出現敗血症的速度相當快,每延後一小時使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於體內倍增,致死率將提高百分之十。

針對急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王復德表示,若專案引進,則須要經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再赴國外將藥物引入,實在緩不濟急,「感染症是急性的,患者的性命與時間賽跑,必須在最短時間、讓患者用到最適合的藥。」

獎勵抗生素研發 美:額外專利期、藥價優待、快速審查

「新冠疫情教會我們很多事情,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到緊急、重大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須求,應該用更彈性的政策鼓勵研發。」邱政洵說,抗生素研發成本高、細菌抗藥性產生得快,導致藥廠研發意願不高,各國擔心感染症患者無藥可用,紛紛提出獎勵研發的方案。

邱政洵指出,抗生素研發相當困難,在科學家找出新成分,再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結果,可能須要長達十年的時間。然而,細菌有可能在數年之內,就對新研發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若再加上過度使用的問題,抗藥性問題又將加劇。

「對於藥廠來說,投入很多時間、資源,結果卻是不符經濟成本。」邱政洵說,藥廠研發抗生素的意願因此降低,轉而投入癌症免疫治或細胞治療等藥價高、患者用藥期程長的藥物,藉此增加收益。他說,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醫界就已經觀察到抗生素新藥上市寥寥無幾的情況。

邱政洵說,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歐美先進國家,先後提出「加快藥物許可證審查」、「藥價優待」、「專利期保護」等配套措施,提升藥廠研發抗生素藥物的動機,如:美國二〇一二年通過的「鼓勵抗生素研發法案(GAIN)」就針對抗生素新藥,提供五年額外專利期、優先審查及快速審查的優惠。

獨步全球 英祭訂閱制保障研發利潤

邱政洵表示,英國的政策更加前瞻: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於二〇二〇年公布一項獨步全球的「抗生素訂閱制」法案,根據該法案,英國保健署(NHS)將以每年一千萬英鎊的「固定金額」向兩間國際藥廠購買靜脈注射劑型的抗生素新藥,為期可達十年。邱政洵解釋,英國的作法簡是針對藥物的利潤給予保障,類似投資保護條例概念,「不這麼做的話,沒有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新藥研發。」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為了迎戰抗生素抗藥性(AMR)祭出訂閱制方案,保障藥廠利潤,確保感染症患者有藥可醫。圖/截自NICE

醫界致力感染管控 盼加速檢驗以減緩抗藥性

有關抗生素管控作為,衛福部疾管署已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 系統)」,每個季度產出針對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抗生素抗藥性監測報告。此外,疾管署除了對感染控制訂有明確規範,也擬定「抗生素管理計畫(ASP)」。邱政洵指出,該計畫中,設有四家專案管理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即是其中之一,由其帶領區域醫院、基層診所落實及追蹤抗生素管理的實際情況,績優者衛福部將頒予標章。

王復德則表示,國內感染科醫師皆努力於感染管控,除了持續抑制不當使用之外,臨床上,醫師會對緊急病患先投以廣效性抗生素,等檢驗結果一出爐,就改投窄效,多種藥物改為單一種的降階治療。傳統檢驗需要3天確定是哪種致病菌及是否有抗藥性基因,快速檢測可方便、快速於第一時間確認感染菌株及是否為抗藥性,進而使用最適當抗生素給予治療,以降低經驗性療法造成抗生素不當使用,及其衍生的抗藥性問題,並可即時拯救患者的生命。故他呼籲,應該重視與普及發展快速檢驗方法,以期達到精準投藥、減緩抗藥性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球抗藥菌危機因應行動方案有三大重點:「預防感染的重要性」、「抗生素的使用、控管」與「藥物、檢驗科技的研發」。陳宜君指出,台灣在感染管制、抗生素合理使用上,多年來的努力有很不錯的成績,仍必須強化、鼓勵抗生素的研發、輸入,臨床醫師搶救人命時,面對抗藥菌頑強攻勢,才有更多選擇。

抗生素 病毒感染 細菌感染 新冠肺炎 抗藥性 超級細菌 解封 防疫 食藥署 衛福部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