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走入社區友善溝通 形塑公醫專業形象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專訪

「醫學中心像大廟,病人多少帶一點敬畏的心進去求診,病人來到區域醫院,認為這是社區裡的醫院,出發點就是要服務民眾。」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在公立醫院擔任行政職務30年,察覺病人的「差別心」,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機,也是翻轉刻板印象的良機,彰化醫院一定要做到「有疫情,公醫立刻能醫療及防治。」

台灣本土疫情最嚴峻期間,彰化醫院一天之內最多收治93名確診病人,增開50個隔離病房,作為彰化縣防疫專責醫院的院長,曾孔彥面臨公醫職涯最大挑戰,對內對外溝通協調,全力形塑公醫專業和公益的形象。

就任沒帶人來 沒要人走

「沒帶人來,沒要人走。」曾孔彥去年8月單槍匹馬就任彰化醫院院長,以實際行動平息院內諸多人事揣測,到任後的每一個上班日必定全院走透透,除非趕著開會和處理緊急狀況,否則都走樓梯,一方面對遇到的院內同仁包括清潔人員,說一聲「謝謝,辛苦了。」一方面了解醫療現場,把問題帶回辦公室,找科室主管共商處理方法。

到彰化醫院之前,他自認從台北醫院等5家醫院的院長、行政主管學到很多管理實務,收穫豐碩,融會出「感恩、尊重、傳承」三大管理要領,公立醫院院長有任期制,現任者要感謝前人為公共利益耕耘的成果,尊重前人培養的人才,做好傳承工作,人才是公醫體系中最重要的資產,院長必須培養行政和醫護的中階人才,為公醫的長期發展鋪路。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師大量使用儀器輔助診療,曾孔彥注意到這個現象,每次參與討論病例,都提醒醫師「針對病人治療病灶」,不是「針對影片和影像治療病灶」,AI等儀器雖能精密顯示身體生病部位現狀,但醫師應幫病人思考身體到底哪裡出問題才產生不適症狀

舉辦醫學講座 深入地方

醫師有專業的高度,行政主管要搭起溝通橋梁,以免病人覺得醫師高高在上,這座溝通橋還要延伸到社區、鄰近鄉鎮,曾孔彥把自己當成播種的農夫,主動出擊,拜訪鄉鎮首長、民意領袖,周休二日到地方舉辦醫學講座建立對話窗口,逐步播撒溝通協調的友善種子,讓民眾看見公醫的專業與親切。

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記者簡慧珍/攝影

曾孔彥小檔案

年齡:62歲

專長:頭痛、癲癇、失智、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暈眩、巴金森氏症及其他障礙、睡眠障礙、重症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疾病

現職:部立彰化醫院院長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衛生署新營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基隆醫院副院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院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給病人的一句話

少油、少鹽,正常飲食、適度運動,有空多看大自然風景

【延伸閱讀】>>曾孔彥養生祕訣/固要耐得住餓 習慣吃不太飽

醫病關係 巴金森氏症 運動神經元疾病 失智 癲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