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心臟科醫師的環境健康議題:空汙、噪音與氣候變遷
歐洲心臟學會年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心臟學術會議,每年都有超過三萬人參加。今年年會在8月底的倫敦舉行,疫情後第一次參加,熟悉的氣氛變得有點陌生,但不變的是,公布最新治療指引或發表大型研究結果的場地,在能坐數千人的主場館中總是座無虛席,晚到的人在外圍了一圈又一圈,只能伸長脖子站著聽講;冷門的場次就門可羅雀,像介紹身體診察(理學檢查)演講的聽眾就屈指可數,最多時也不到50人,其中還有些人只是為了找個座位滑手機。
這次年會的主題是「個人化的心血管照護」,到處都是特殊檢測、人工智慧與穿戴裝置的演講,但對我來說,熱門的東西晚一點在Podcast或是網路上都找得到,冷門不易聽到的題材才是親身參與的最大意義。
「心臟科醫師的環境健康議題(Environmental health concerns for cardiologists)」就是我的菜,聽講後更明白心血管疾病除了空氣汙染PM2.5外,還有許多環境危險因子,包括噪音、氣候變遷等。
2023年中山醫大翁國昌教授主筆的台灣慢性冠心症診斷與治療指引,就強調了空氣汙染PM2.5的重要性,說明對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生活形態的控制與合適的藥物治療都至關重要,概括為「ABCDE-PS2」:(A)抗血小板治療、(B)血壓目標<130mmHg、(C)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控制達標、(D)調整飲食、(E)運動、(P)較少PM2.5暴露、(S)戒菸和(S)減輕壓力。
至於「噪音」,則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最被忽視的環境危險因子,也是第二重要的環境因子。在西歐,交通相關的噪音造成每年一百六十萬健康年的損失,每天有將近一億五千萬歐洲人的生活,受到超過55分貝道路、鐵路、飛機的交通噪音影響;歐洲環境署則說噪音在歐洲增加了90萬個高血壓、4萬3千個住院、650萬個睡眠障礙的個案。
噪音除了直接造成聽力損傷外,還會影響睡眠,產生壓力反應,影響內皮細胞功能,最後引起心血管與內分泌的問題;每增加10分貝的道路噪音音量,會升高3.2%包括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律不整、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中最有趣的,是睡眠時的噪音,遠比清醒時的噪音更危險。
至於氣候變遷,2019的GBD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造成的死亡中,有62%屬於心血管疾病;還發現過冷過熱的極端天氣,在全世界增加了9萬3千例的心血管死亡。氣溫每升高一度,會增加2.1%的心血管死亡;大於65歲、慢性病患者、低社經地位,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三大族群。
氣候變遷引發心臟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有社會層面的貧窮與失業,生理與生態系統的崩壞,食物匱乏與乾淨水源的流失,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心理健康與人際交流的惡化,除此之外,氣溫升高還會增加空氣汙染,空氣汙染又造成心血管疾病……
最後的一位講者則提出了一些政府的具體做法,如哥倫比亞的巴蘭幾亞市大量重建綠地,讓該市93%的居民在走路8分鐘內可以到達公園,印尼雅加達則加強機車定期檢驗……這些作法都得到了一定的成效。所有講者都強調,醫師的認知與民眾的共識都至為重要,才能推動政府部門採取行動。
預防心臟疾病,環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卻是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子。
責任編輯:辜子桓
推薦文章
-
「海上烏金」烏魚全身是寶,這樣烹調去油脂!膽固醇高可以吃烏魚子嗎?
-
夜尿幾次算正常?7招緩解夜尿 睡前少滑手機也有幫助
-
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 醫建議血壓藥應在這時段前投藥
-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
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吃鍋遵循「2少1多」、不要亂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