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量血壓的眉眉角角

聯合報 洪惠風
很多原因會引起家中和醫院血壓不同,有人是醫院高的「白袍現象」;有人是醫院低的「隱匿型高血壓」;有時是家中血壓計壞了不準確;有時是家中測量細節錯誤(如洗澡、飲食後量血壓)。

我是台北榮總訓練的住院醫師,那時(民國七十幾年)的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報到後馬上就要開始看門診,一個禮拜三個半天。資淺住院醫師最常被分配到的是最簡單的--診斷幾乎都是高血壓的榮民心臟科門診。

在那裡,醫師的工作就是量血壓開30天藥後送客,那時病歷上寫的除了血壓數值外,常常不是Ditto(照樣)、Do(Ditto的縮寫),就是1D+2S,這幾個字代表開立這兩種超級便宜,現在幾乎已經沒人使用,一天一顆的利尿劑D(Dichlortride),加上兩次降壓藥S(Serpasil Reserpine)藥物。甚至於診間還出現了這兩個藥名的印章,連手寫都省了,用蓋章的,就能省下更多時間,如果血壓還是太高,最多再加上也很便宜一天3次的3A(Apresoline)血管擴張劑。

那時住院醫師看門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量血壓跟開藥,看病的速度,取決於量血壓的速度,有人幾秒鐘就量好了血壓,也有人量出來的數值全都是準確堪慮的130/80。量血壓越快的醫師,就越能早點回病房幹活,那時很羨慕那些看診飛快的醫師,但又內心掙扎,覺得不該如此草率。多年以後,才發現在這些門診中量到的血壓數值,也沒那麼重要。

隨著時代變遷,家用血壓計風行了起來,先水銀,後電子,沒多久,大家就發現家中量到的血壓數值跟醫院不太一樣,有研究說醫院的血壓數值會比家裡平均高22,也就是說醫院量160mmHg,家中可能只有138mmHg。

很多原因會引起家中和醫院血壓不同,有人是醫院高的「白袍現象」;有人是醫院低的「隱匿型高血壓」;有時是家中血壓計壞了不準確;有時是家中測量細節錯誤(如洗澡、飲食後量血壓);有時是因為醫院與家中量的正好不同手所致(要以高的那手為準);有時是測量時間不同所產生的差異(醫院量上午下午,家中卻是清晨晚上)。

量血壓的講究要從挑血壓計開始,要選認證過的血壓計,而且最好是手臂式(會比手腕式準確)。因為有人左手血壓高,有人右手高,剛剛開始測量的前幾十次為了找出自己哪隻手高,要兩手都量,知道哪隻手高後,日後就可以只量高的那一邊,另一手就不必量了。測量時,要在安靜而溫暖的環境;測量前三十分鐘內不可飲食、不能喝茶、咖啡、酒,禁止運動、洗澡,也不可以使用鼻噴劑,測量前五分鐘必須安靜的坐著,還要先清空大號小號。

量的時候要手臂裸露,避免捲袖,測量時輕鬆的坐著,背要有依靠,手要有依托,腳要平放於地面上,不可以交叉或是翹腳。血壓脈帶需與心臟同高,成人或小孩需依照手上臂臂圍的粗細,選擇不同尺寸的壓脈帶。

至於該什麼時候量呢?有人血壓早上高,有人中午高,有人下午高,有人晚上高,每個人的規律都不盡相同,但依照治療指引,最重要的時間點,是起床後一小時內跟睡前一小時內。(要是清晨血壓高,除了找原因,有時有些藥物需移到睡前服用。)

2022年5月台灣新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出爐,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強調在家中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降低門診血壓的位階。另外,還提出722法則,建議連續7天,睡前一小時內及起床一小時內,分別隔一分鐘各量兩次平均。而且無論年齡疾病,除少數例外,家中血壓都以不超過130/80為原則。

洪惠風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委 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

高血壓 舒張壓 收縮壓 心血管疾病 洪惠風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