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照護的靈魂 在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中閃閃發亮

聯合報元氣周報 吳佳璇
接到撤離通知後,多方人力動員,6小時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自9月23日下午起,全台灣民眾的注意力,就被洪水沖毀大半的光復鄉吸引,馬太鞍溪兩岸至少八千位居民失去家園,19人因避難不及罹難,目前仍有五名失聯。

儘管國軍與被稱為鏟子超人,也就是來自全台的志工投入救災,不時有感人的消息傳出,我的心情始終沉重。直到9月30日,網路出現一篇標題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復長照中心6小時大撤離:災害中的長照考驗」的文章,長年關注照護產業的「創新照顧」平台告訴我們,位於重災區的光復長照中心,9月22日傍晚接獲主管機關縣府社會處撤離指示,迅速動員縣內各家機構支援移動的交通工具與人力,在風雨中將照顧的47位長輩(其中18名完全臥床),於6小時內平安移動到32公里外的吉豐養護所。

光復長照中心接到撤離通知後,迅速動員縣內各機構的交通工具與人力。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從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撤離的47位長輩,其中18名完全臥床。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太了不起了!」我內心激動不已,立刻透過臉書跟長照中心聯繫,希望能幫點小忙,「現在我們什麼都不缺,尿布、食材由吉豐提供,長輩也由熟悉的照服員繼續照顧。大概要等到搬回去時,才需要更多人來幫忙」,負責人許玉華主任這麼告訴我。

「中心缺人鏟土嗎?」

「不會喔,已經剷得差不多了。」

吉豐養護所正準備接收光復長照中心的長者。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4.吉豐養護所正準備接收光復長照中心的長者。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雖然持續交換各種訊息,我仍希望在不造成麻煩的前提下,親自去一趟花蓮,跟玉華見面。

我們相約在玉華去幫長輩領藥的路上,她開著車,聊起自己「或許是水隔天來的時候,我已經和住民一起撤離到吉豐,沒看到多年心血毀於一旦,比起留守現場的員工,我的情緒相對平靜,只想著眼前該做的事」,一年前才失去兒子的她認為,「只要命在就好。」

災後的光復長照中心,滿是泥濘。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災後的光復長照中心,滿是泥濘。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災後的光復長照中心,滿是泥濘。圖/花蓮光復老人長照中心提供

接著聊起長輩的不同反應,失智的果然在新環境失去定向感,容易憂慮的便不斷想確認,家裡有哪些損失。自家也受災的玉華,總能打起精神,安慰照顧的長輩,也安定同為災民的員工。我覺得人生一再遭逢試煉的她,既有不向命運低頭的韌性,更有難能可貴的豁達,「現在的我,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領完藥,我們回到吉豐養護所,正好遇到統籌長輩入住後食衣住行的品瑜,「妳怎麼辦到的?」

「就在這裡」,品瑜指著在機構大廳右側的白板,回想當天一接到社會處收容的請求,立刻寫下要布置、張羅的各種物資,例如床鋪、棉被、製氧機,以及尿布、營養品等耗材,還有員工的任務分配,根本是一場實戰!

「向來必須定期更新防災計畫書,每年還要進行兩次天然災害綜合演練,當這次來真的,還是有點不真實」,品瑜表示,「不過,計畫書所要求的,也有未盡之處,像是當廚房每天供應住民與員工的餐食,從100多份突然增加到將近250份,該怎麼因應……總之,很感謝我的夥伴,二話不說承擔下來。

10.位於花蓮溪畔的吉豐養護所,環境清幽。圖/吳佳璇提供
本文作者吳佳璇醫師造訪吉豐老人養護所,右為光復長照中心主任許玉華,左為吉豐的品瑜。圖/吳佳璇提供

位於花蓮溪畔的吉豐養護所,建築物雖具備垂直避難的條件,「但我們一直把物資放在一樓,未來防災計畫中,必須將部分關鍵物資上移至高樓層,以確保萬一交通中斷或受困時,仍能維持照護與基本生活,爭取救援時間。」不只是品瑜,玉華也在思考,回到光復後,該怎麼持續提升防災能力。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

吳佳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