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飲水常咳嗽?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應立即改善:6指標一次看

聯合報元氣周報 文/洪彩婷
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圖/123RF

吃東西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高齡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而發生嗆咳、食不下嚥等情形。吞嚥困難也是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一旦發現失智者有吞嚥困難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巴金森病患者。

失智、巴金森是高危險群,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

其中,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中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困難比率則更高,介於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常會有明顯的吞嚥困難問題。若發現失智者於進食或飲水時經常咳嗽,或有嚴重流口水情況,可能就是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

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吞嚥困難可能引發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健康問題。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

注意進食不可仰頭,固態、液體食物不要同時吃。

患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飲食時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別為用餐時的姿勢、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咳,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

此外,食物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避開不易咀嚼、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湯圓等,或有骨頭的食物,皆容易造成吞嚥困難。顧及食物風味,建議避免過度烹調、肉類太老,固態、液體食物更不要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

幫失智長者備餐食,若有肉類的食物,建議將肉剪開(約1.5-3cm),蔬菜剪成小碎丁,以利長輩咀嚼。 圖╱翻攝新北市衛生局「失智這回事」影片

減少分心事物,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

同時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營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

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失智後期吃的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

依病患需求,採用胃造口手術或舒適餵食法。

最常見的方式是鼻胃管和胃造口手術,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此時可考慮胃造口手術。

至於舒適餵食法,是管灌餵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建議採用分次進食的方式,或提供適合手拿的小型食物供患者進食,如果他們覺得能夠自己進食,就讓他們吃;如果有咳嗽或者暫時不想進食的情況,則不要強迫進食,讓他們感到進食是一個舒適的體驗。

可在液體中增加食物增稠劑,降低失智長者發生嗆咳的機率。 圖╱翻攝新北市衛生局「失智這回事」影片

吞嚥困難6指標

吃飽後有輕咳現象

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

吃完食物後分泌痰

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

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

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

體重莫名減輕

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

疾病因素

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

年齡因素

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失智症 吞嚥困難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