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訓練/防失智抗憂鬱 遊戲讓腦袋更靈光
明年的農曆年來得特別早,春節是與長輩長時間相處的時光,你都如何度過?
害怕出遊人擠人,在家看電視看到悶,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玩桌遊。
桌遊不只是年輕人動腦找刺激的專利,曾有研究指出,玩桌遊的老人可減緩認知上的衰退,憂鬱現象也較少。
有許多適合祖孫同樂的遊戲,最適合在年節相聚的時光凝聚感情、激發腦力,今年,就用歡樂的遊戲聲贏過鄰居的麻將聲吧!
玩玩遊戲,可以常保赤子之心,不過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玩遊戲有助於保持的還有注意力、反應速度,可延緩腦力退化。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東西方國家都開始研究遊戲活動的健康效益,看到亮眼成果,台灣也跟上這股風潮,各類遊戲小道具,正逐漸成為社區據點隨處可見的樂齡標準配備。
每周一次桌遊 降低失智風險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
另有美國研究追蹤469位平均75歲的健康老人,五年後有124位失智,研究分析這些長者的11項身體活動及六項腦力休閒活動,結果發現每增加一定頻率的腦力活動,失智症風險可降低7%,其中閱讀、玩桌遊、彈奏樂器、跳舞,這幾樣活動與降低失智症風險顯著有關。
麻將增進記憶 還能舒緩憂鬱
麻將的活動特性需要高度的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和記憶力,同時還要有中度以上的社交認知、知覺與動作、語言表達能力。
2006年中國大陸重慶的研究,分析5437位55歲以上社區健康長者,結果發現打比較多麻將的,失智症風險較低。2014年香港研究將110位長者分為麻將組、太極組、對照組,結果發現麻將和太極都可以延緩認知衰退,其中麻將組對於數字的短期記憶、快速聯想的流暢度,效益更佳,還有舒緩憂鬱症狀的短期效果。
動手、動口、動腦 桌遊三核心
愛迪樂治療所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動手、動口、動腦」是桌遊的三個核心元素,雖然手只占身體體積的一小部分,但在腦部,掌管手指精細動作的區域與身體比例正好相反,是非常大一塊腦區;而動口和動腦,則牽涉到語言區、記憶區、高階認知區的整合。因此兼具這三個核心元素的遊戲,例如麻將及某些桌遊,都是對腦部很好的刺激。
至於圍棋、象棋、西洋棋,進行過程通常偏向安靜,比較缺乏動口這一塊,不過也無傷大雅,因為這些棋類本身就已經很難了。以圍棋為例,鍾孟修說,遊戲過程需要大量運用前饋認知去預測對方行為,還要運用後設認知去修正自己動作的結果,屬於高階認知活動,即便沒有動口,大腦也夠忙了。至於像疊疊樂這類結果比較隨機的遊戲,或是拼圖偏向視覺整合與耐性,在訓練腦部的元素上就會比較少一點。
遊戲加體操 發展出「體智活動」
除了桌遊,上述研究發現跳舞、玩樂器、打拳也有延緩失智的效果,其實在日本和芬蘭這樣的樂齡大國,已經發展出很多既像遊戲又像體操的有趣活動,對於維持腦力的效果也得到實證支持。
鍾孟修指出,在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有位長期致力於失智症的老年學學者島田裕之,發展了一套將認知和身體訓練結合的「Cognicise」運動,可翻譯為「體智活動」。體智活動玩法相當多元。例如參與者在過程中一起數數,搭配認知指令要求,執行相關的任務挑戰,例如數到3的倍數就拍手、每做一個動作就做加7或減7的計算、輪到自己時說出一種動物等等。
鍾孟修指出,2015年島田所發表的研究雖然收案人數不多,結果顯示每周一次90分鐘運動訓練(包括15分鐘體智活動),大約40周後可以看到注意力和訊息處理速度有顯著進步,高階功能如記憶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有零星的顯著改善。
鍾孟修說,所以即便是散步,兩個人一起散步更好,因為有伴就會聊天,身體活動之餘,還多了社交互動,具備動口和動腦的元素,比一個人散步更加分。
小提醒
玩到下不了桌 折損健康效益
陳俊佑表示,他在巴賽隆納的公園裡,看過有長者下棋下到天黑、下雨都不走;在台灣也認識有些長者朋友熱衷打牌,可以專程跨縣市搭車去找牌搭子,從中午開始打24圈直到半夜,中間幾乎都不起來,因為贏的捨不得走,輸的不甘心走。
陳俊佑提醒,如果玩到憋尿、不吃不喝、不睡覺這種程度,抵銷遊戲本身的健康效益就太可惜了,建議長者動腦之餘,也別忘搭配身體活動。
推薦文章
-
【Podcast】Ep20.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
車速太慢、熟悉處迷路……專家籲出現7警訊年長者該減少開車
-
記憶衰退是正常老化或失智?醫教你如何分辨及何者可能恢復
-
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 專家建議50歲後應該多攝取的5種常見食物
-
不良飲食與失智息息相關 研究揭每天吃一物可降12%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