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整合門診2.0 給多重疾患更好選擇
每年七月政府常有各種新制上路,今年除了紙吸管、雙北公車上下車刷卡以及多項交通罰則外,健保也有重要的政策上路,就是「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整合門診雖然已推動數年,今年度健保署啟動了重大改版,可謂是「整合門診2.0」,停止獎勵醫院以院內多位醫師個別提供病患看診的模式,而採用由單一醫師為主的整合模式,讓整合門診的推展更為明確。
高齡民眾 一年看診近30次
我國高齡民眾一年看診接近30次,將近美國的4倍,過去系列研究已指出多重就診往往合併多重用藥、重複檢查與各種可能健保資源浪費,但最重要的是對就醫品質的影響,各專科間難以銜接的照護計畫,一症狀一專科的就醫模式增加潛在不當用藥的使用,進而增加了高齡病患跌倒、骨折的風險,過去的健保資料研究已明確證實,更是制度上必須變革的重點。
健保署自102年起推動整合門診,過去以各醫院固定就診的忠誠病患為主,希望醫院以多位醫師共同擔負整合責任,而今年7月起,整合門診更強調以病患為中心,涵蓋疾病、身心功能與用藥安全面向,不限制為個別醫院的忠誠病患,醫師在醫病雙方同意下,共同制定專屬的整合照護計畫,讓每一位病患都能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整合後 更能涵蓋病患需求
對於病患與家人而言,不必在醫院的不同科別間穿梭,也不必反覆協調是誰要請假陪同就醫,降低照顧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而整合後的照護計畫更能涵蓋病患多元的照護需求,讓醫病雙方都能有效溝通,避免片斷醫療服務造成的各種困擾。
有這三「多」 都可找整合門診
凡是具有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多重就診的病患,都可以向各醫院洽詢整合門診的服務,各醫院都在門診表或網站上標註整合門診,而這些提供整合門診服務的醫師都接受過健保署核准的相關訓練,整合門診並未限制病患後續的就醫自由,也不必退出原有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疾病管理計畫,但民眾須簽署同意書參與整合照護,確保醫病雙方的合作能有效改善照護品質。
首次就醫時,醫師會安排完整的個人病史詢問、身心功能檢查以及用藥紀錄的回顧,逐步將治療集中於整合門診,照護計畫整合完成後,可持續在整合門診就醫,或經由分級醫療的轉診機制,回到社區接受基層醫師的照護。
在具有明確分級醫療制度的國家,民眾無法自由跨級就醫,故能有效控制醫療服務,我國的就醫自由造就世界首屈一指的年均門診次數,在既有制度下實施改革、推動整合門診是其他國家少有的經驗,但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對於整合門診新制都具有高度期盼,於各國際會議場合洽詢執行細節,未來可望成為亞洲各國典範,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多重疾病的民眾優質的就醫選擇。
推薦文章
-
婦癌之首卵巢癌要小心,腸胃出現「這症狀」趕快就醫,精準醫療增存活期
-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為什麼媽媽的醫師鼓勵我們全家都在同一個地方看診?
-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異物嗆食可大可小,若跑進「這裡」最麻煩
-
桃竹苗聯合防疫 台南鼓勵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