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圍繞家人朋友仍感到孤單?心理師指「問題不在有人陪」助突破心魔
即使身邊有家人與許多朋友,很多人仍感到十分孤獨寂寞,為什麼明明人際關係看似良好,內心卻總是空虛寂寞?日本心理諮商師うるかす在オトナンサー指出,孤獨的根源往往不在是否有人陪伴,而在於「能否真誠相連」,並進一步說明造成孤獨的心理機制與具體的應對之道。
孤獨感的根源:不知道如何「親近他人」
うるかす表示,人際關係可分為「表層的連結」與「深層的連結」。有些人朋友眾多,看似社交活躍,卻不擅長敞開自我,對自我揭露感到恐懼,因此難以真正拉近心理距離。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朋友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家庭中。
此外,對「理想人際關係」設定過高標準的人,也容易陷入孤獨感。例如想要要建立更有價值的關係、總得有人陪我這類完美化期待,會讓人無法對現狀感到滿足,從而更強烈地感受到孤獨。
孤獨時最該避免的「假裝行為」
當孤獨感變強時,有哪些行為是不應該做的?うるかす指出,最常見的錯誤做法是「扮演被需要的自己」。例如刻意塑造開朗、受歡迎的人設,或過度迎合他人以避免被討厭。這些行為雖能暫時減輕孤獨感,但長期而言會造成心理壓力。
他表示有些人可能覺得演出某種角色也挺有趣,但若這種行為演變成不得不這樣做,當努力得不到回報或意識到自己在假裝時,孤獨感反而會更加深。原本性格與表面角色差距越大,心理負擔也越重。
孤獨時的對策:了解自己、尋找能理解內心的人
當孤獨感湧上時,該如何調適?うるかす建議,最理想的做法,是找到能理解自己內在心理、情緒與經驗的人。然而,容易感到孤獨的人,往往從小就缺乏被理解的經驗,例如童年時未被父母理解、不知道如何親近他人,甚至沒有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因此,直接找到可以傾訴的人並不容易。
他建議,可以先從理解自己開始,問問自己:「為什麼現在會覺得孤獨?」、「我有哪些部分希望被理解,卻說不出口?」。當你意識到這些核心情感時,不僅能減輕孤獨與不安,也能讓你更清楚想與人分享的內容。
人際關係與自我揭露是一種需要時間練習的能力,人人有其擅長與不足。若難以自行釐清情緒,尋求心理師或諮商師協助,是面對孤獨的有效方法之一。專業的支持能幫助人更好地理解自我,並重新建立真實而安心的連結。
推薦文章
-
垃圾食物可能在短期就衝擊大腦健康!研究:連吃4天認知障礙風險增
-
三餐吃太多、腰帶褲頭過緊?留意6個小習慣預防胃食道逆流
-
常說對不起、凡事幫丈夫準備 妻子「看似體貼5動作」恐成離婚導火線
-
為什麼餐廳的菜就是比家裡做的更好吃?看懂8個關鍵差異
-
走路是被低估的運動方式 專家解釋「步行是最佳健康習慣」3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