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鈞/抽象畫與人
日前到基隆潮境公園一遊,我用特殊手法留下當日用餐時,該餐廳給我的印象(見圖)。從圖畫得知,與寫實已有一段距離,開始進入抽象的世界。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反而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抽象畫派更廣闊的定義,是以簡化但又可以保留原始自然的方式來描述真實的題材。
抽象藝術,特別是抽象繪畫,是現代藝術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它完全打破了藝術原來強調主題寫實再現的局限,把藝術基本要素,進行抽象的組合,創造出抽象的形式,因而突破了藝術必須具有可以辨認形象的藩籬,開創了藝術新的發展天地。
也可以說,受到工業、科技推動的影響,現代化的建築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煉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應,一些對視覺來說比較抽象的觀念,刺激藝術家嘗試創造抽象美。例如去世不久的大建築師貝聿銘,其建築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留法三劍客中,趙無極初到法國時,以寫實為主,後受到保羅克利的符號藝術影響,才開始轉而抽象。但他強調寫實的重要性,認為好的抽象畫必須先有好的寫實底子。此外他亦喜歡甲骨文和收集銅器。但圖中的甲骨文,並非真的字,而是他創造的,只是有甲骨文的感覺。
於1960年代,趙無極的作品變得更加抽象,並開始偏離甲骨文時期著重細節的風格,改以更鮮明、更有力量的手法創作。於1959年,趙無極不再為畫作命名,改以作品完成日期為名,以免引致明顯的視覺聯想。
1956年,另一位更早獲得法蘭西院士的華裔抽象派畫家朱德群,則在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抽象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後,作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决定:放棄具象繪畫,一切從頭開始。
對於朱德群而言,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自由,和中國書法的某些技法不謀而合,兩者都是下筆迅速、一揮而就,一如他曾說過:「畫紙容不下半點錯誤。」
1980年代,朱德群乘坐火車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時,親眼目睹窗外的暴風雪。其後他便創作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雪景畫作,包括1988年作品《冬之回憶A》,反映出自然界令人振奮又敬畏的力量。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詩人兼藝術評論家讓-克拉倫斯·蘭伯特(Jean-Clarence Lambert)將他比作「古希臘最偉大的宇宙夢想家之一」。
朱德群坦言:「我熱愛中國詩詞,它們與我的畫作自然融合。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我的抽象作品靈感來自詩詞,而這確實如此。」
趙無極的無形老師--克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促成他完全擺脫實象而走向抽象。克利認為 : 「世界越可怕,藝術就越抽象。」但個人認為,實情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