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情緒障礙兒 別用網路打發
【聯合報╱臧汝芬/馬偕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最近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的青少年,性情上較具敵意(Hostility)、衝動性、有注意力不足問題、有憂鬱傾向、有社會逃避問題。
乍聽之下,父母或專家無法將這些與網路成癮連結到性情敵意、注意力不足問題、憂鬱傾向、社會萎縮、性情衝動上。
但過去在美國發生的蝙蝠俠槍擊案件,引發許多人討論,質疑凶嫌有足夠的智能,家庭美滿,父母高學歷,怎麼可能因網路模仿,致使他出現暴力或反社會性行為?
兒童青少年的「敵意傾向」,是指兒童無法認同社會,甚至仇恨周遭的人或大環境,臨床上遇到許多小時候不聽話或常被提醒叮嚀的孩子,長大後對外界存有高度敏感度,這些孩子被稱為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青少年。
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極度在意別人看法,但是往往因他們幼時叛逆、不守規矩的特質,促使周圍長輩習慣以拒絕或忽略,來否定他們的要求,例如父母經常性批評或限制小孩,甚至大吼大叫。
久而久之,生命中的負面回憶、點點滴滴或蛛絲馬跡,足以累積成仇恨,爆發成為復仇或等待雪恥的動力。
臨床上,部分「情緒受壓抑」的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長大後出現某種特質,如喜歡尋求刺激(Novelty Seeking)、喜新厭舊、沉迷電玩、愛頂嘴、愛耍嘴皮或排斥人際互動,加上情緒不穩等症狀。
可惜的是,現代父母太忙碌,常把調皮搗蛋的孩子交給電動或網路來打發,最後,受過傷害的孩子潛藏強烈敵意,在挫折或憤怒不平時,出現傷害別人或自己的暴力。
臨床醫學理論強調,受過創傷、被情緒忽略或身體被虐待的小孩,長大後出現反社會性的人格違常,此等具殺傷力的人格違常,固然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但後來不正確的調教或模仿因素,同樣具殺傷力。
先天因素是父母無法控制的,但後天因素裡,父母應避免讓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在經過許多次忽略、剝奪或虐待後,躲進網路成癮的世界。
父母應早早發現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的共同特點,如易生氣、情緒不穩、無法語言表達情緒,一味壓抑或一味反抗權威。
建議父母學習開明管教,處理情緒兒的親子衝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長大,而不任由情緒障礙兒或特殊氣質兒童,自己在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或從網路學取某種方法,來發洩心中敵意。
推薦文章
-
打破「非一萬步不可」迷思 新研究揭7000步就有顯著健康效益
-
自殺高居青壯年死因第二 張書森:破除「 只能靠自己」的毒性文化,建立友善求助環境
-
20歲女「每天高潮無數次」無法工作社交 醫生只能用一種藥物壓制
-
屏東免費月嫂服務再升級,讓小產媽媽和準媽媽迎來「神隊友」
-
70歲後人生差很大?研究揭示長壽與慢性病風險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