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可怕的母愛,叫做「我是為你好」!心理師:「以愛為名」禍延三代
「她的眼光很差,每次找的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在我這裡白吃白住,也不會幫我分擔租金,自己的女兒也不管,什麼都丟給我,養完女兒還要養孫女,我真的是很命苦!」她說得聲淚俱下,全身散發出濃厚的酒氣,很干擾我的思緒,很少人會在酒精濃度這麼高的狀況下來晤談,這些都默默地顯露出一個人「言語無法道盡的一面」。
她只來了兩三次,而且來一次之後就會請假兩次,每一次都會遲到,酒氣從來沒有淡過,每次的內容都是抱怨自己的女兒。她和女兒都是在八大行業工作,女兒是紅牌,而年華老去的她只能幫店裡跑腿打雜,她氣女兒只顧著過自己的生活,但細聽之下,母女間的糾葛究竟是誰依賴誰,真的很難說!
有一次我問她除了女兒之外,有沒有其他可以信賴的人?她告訴我她的愛人兩年前肝癌去世,她一反抱怨的常態,哭得很慘,那次之後她再也沒有來過。就像很多進過晤談室的人一樣,她們只能走到「倒情緒垃圾」這個階段,開始要有領悟時就會選擇離開。
其實我第一次見她是更久以前,她帶著孫女過來看診,那時孫女才是我晤談的對象,小學三年級的女孩目睹自己的母親自殺未遂,身心受到影響所以來求助。身為祖母的她語帶擔心地告訴我,小女孩對異性沒有防備心,總是討好母親的每一個男友,當時她沒有告訴我真實的背景,小女孩和我的晤談也只能持續兩、三次,最終因為家人沒辦法穩定帶她前來而告終。
這是一個特別且令人心酸的經驗,身為治療師我常有機會聽見求助者身為女兒的故事,但很少能真的見到她的母親,甚至她的女兒。就像那個企圖自殺的小母親,雖然我與她未曾蒙面,但我卻可以想像她若進到晤談室可能會告訴我怎麼樣的故事。
她的一生必然受母親影響至深,所以選擇了和母親一樣的行業,即使有經濟能力也無法和母親分開,和母親一樣遇人不淑,甚至如果遇到好一點的對象,也會被母親所動搖或拆散。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母親還努力地要證明「她是比妳更好的母親」,母親總是以「犧牲者」與「受害者」自居,在母親身邊她總是沒有自信,連「抱怨」跟「恨」都不能,只好做出許多看似「叛逆」或「不孝」的行為,企圖讓自己在心靈上可以獲得一點點獨立自主。
有時候求助者帶進晤談室的故事,可能戲劇化到不像是真實世界會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母女間「以愛為名的控制」是瀰漫在我們生活中平凡且常見的戲碼,這些劇情都打著「我是為妳好」的名號,但傳遞給女兒真正的訊息卻是「妳不能離開我」、「妳要做我希望妳做的事情」、「妳應該成為我心目中理想的女兒」。
有些來談職業發展的女性,當她們想要對工作投入更多,或者是離開家鄉發展時,會提到一種來自母親的隱形壓力,比如「我只要一出門,她就會問我要不要回家吃飯,聽到這些讓我壓力很大,好像我不回家吃的話,她就不會煮飯,不會好好照顧自己!」
那些話語其實你我都很熟悉,差別只在於心理健康一些的母親,很快會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她們會在痛苦中理解「放手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而且她們懂得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相反地,那些過分依賴孩子的母親,會讓小孩覺得自己有照顧母親的責任,就算是為了成長而離開,都需要背負很強的罪惡感,她們用各種母愛包裝的話語,目的都是為了告訴孩子「妳不能離開我」。
母親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期望,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好比「為什麼妳總是畏畏縮縮,表姐也才大妳兩歲,人家應對進退多大方?」、「我不懂妳這是什麼穿衣品味?我之前幫妳買那些衣服都比這個好太多了!」、「現在大學那麼多,妳為什麼要唸高職不唸高中?」小從言行舉止,大到生涯抉擇,每一處都是母親能對女兒提供助力或阻力的地方,母親看著女兒的人生就像看著一本逐漸成形的書,只是有的母親把自己當成作者,忘了真正的作者是女兒。在那些對女兒的期待裡,有時候母親想得到或完成的是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就像開頭故事裡那個酗酒的母親,對女兒諸多抱怨底下,是要女兒「聽我的話,成為我的依靠!」。
「做我理想女兒」應該是愛的控制中最具殺傷力的形式,利用了孩子需要照顧者認同的天性,後果是對孩子的自信與自尊極大的損害。「我怎麼會生出妳這樣的女兒?」、「妳到底是誰的孩子呀?」、「我的小孩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只要我還是你的媽媽,妳就不准變成那樣子!」當我跟那些缺乏自信、畏懼改變、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成為自己的女性晤談時,會發現在她們內心所有害怕的因素裡,最內層的洋蔥往往是母親對她們說的「理想女兒」咒語,每當她們往前走,都會受到咒語的牽絆,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去對抗長存內心的負面信念,讓她們「做自己」的每一步都比別人辛苦。
如果妳覺得自己深受「以愛為名的控制」所苦,正猶豫著是不是「留在她身邊、做她希望我做的事情、成為她心中理想的樣子!」就可以減輕妳的痛苦,那麼我可以告訴妳一些相反的事實,過去那些與我合作過,後來成功走出「愛的控制」的女性,她們都有一項共同特質,那就是「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即便是最痛苦的時候,她們都想盡辦法或多或少地保存自我。」
什麼是「保存自我」呢?有的人在封閉不與人互動的家庭氛圍裡,即便不被支持,仍維持著交友和吸收新知的習慣,所以後來成了家族裡唯一能夠靠自己的能力謀生,並找到伴侶成家立業的人;有的人一生聽母親的話,唯獨在某個重大抉擇時,毅然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可能是選擇科系、也可能是離鄉背井等,背負多年的罪惡感和破裂的關係,最終證明當初的選擇是自己後來的人生中最大的成就與力量來源。
對於仍陷在愛之牢籠的妳,我誠心的忠告是「想盡辦法保有妳自己,那些她叫妳放棄的,不要放棄!最後是那些部分會讓妳獲得力量。」
延伸閱讀:
身強體壯、有長壽基因...吃飯前這個習慣,62歲副教授直腸長13公分腫瘤
●作者簡介_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現為行動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絲專頁
推薦文章
-
每一次的醫療抉擇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母親崩潰的淚水道出肩頭承載的巨大壓力
-
楊定一/進入心流 不費力的靜坐
-
三多營養最前線/難入睡 越睡越累……好想一覺到天亮醫師:好睡有祕訣
-
使用白噪音助眠?勿讓嬰孩接觸 以免影響腦發育
-
安眠藥用量越來越大 國內60至69歲長者22.7%有慢性失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