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大家健康雜誌 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戶外活動,山友、車友、舟友聚會,增加團體互動,減少憂鬱情緒,也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

「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

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

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

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

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

最健康的阿嬤

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

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

張媚,50歲時開始領悟爬高山百岳的樂趣,70歲生日時,疫情開始緩和,就到紐西蘭自助旅行ㄧ個月,走了300公里的路。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

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

脱胎換骨登大霸

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

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

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

陳美蓉,50歲才開始到健康中心練體力,60歲生日前夕,登上大霸尖山當生日禮物!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癌後登山重生

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

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

楊德嘉,現在76歲,仍然每天走2~3小時的步道或山路。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自行車勇闖花東

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

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

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

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

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林觀芝70~75歲期間,用五年時間完成馬拉松界的聖母峰——世界六大馬。他現在已經78歲,還是繼續跑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

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

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

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

戴桂英,ㄧ年半完登小百岳。圖片來源:大家健康雜誌授權提供。

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

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

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

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

責任編輯:吳依凡

馬拉松 運動習慣 百岳 體能 退休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