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取蛋白質不是多吃肉就好 專家提醒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元氣網 編輯辜子桓整理
蛋白質示意圖。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骨骼、酵素與免疫系統的基礎。近年來,從健身文化到加工食品,蛋白質成為熱門議題。

雖然多數人蛋白質攝取量已高於最低建議,但營養專家指出,真正該關注的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對。

飲食中的蛋白質品質差異極大,若只看克數可能會低估或高估真正的營養價值。

什麼是蛋白質品質?

蛋白質由20種胺基酸組成,其中9種為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不同食物的胺基酸組成與消化吸收率不同,因此會影響「蛋白質品質」。

1.完整蛋白質

含有全部9種必需胺基酸,常見於:

.肉類

.魚類

.蛋

.乳製品

.部分植物,如大豆、藜麥等

2.不完整蛋白質

某些必需胺基酸含量較低,多見於:

.豆類

.堅果

.種子

.大部分穀物

不完整蛋白質本身沒有問題,只需透過多樣化搭配,即可補足胺基酸組成,讓植物性飲食同樣能達到完整營養。

植物性蛋白質v.s.動物性蛋白質

事實上,國際營養指引已確認,植物性飲食完全能提供足夠且高品質的蛋白質,只需注意組合與多樣性。

例如,豆類普遍含有較多的離胺酸,而穀物則相對富含蛋胺酸。兩者的胺基酸組成彼此互補,因此當豆類與全穀搭配一起食用時,就能提供較完整、平衡的必需胺基酸組合,提升整體蛋白質品質。

另一方面,雖然動物性蛋白質多屬完整蛋白質,但其健康影響仍存在明顯差異。

以魚類、雞蛋、未加糖的乳製品與去皮禽肉為主的來源,通常被視為較健康的選擇;相較之下,加工肉品如熱狗、培根與火腿,因含有較多的鈉與飽和脂肪,與多種慢性病和特定癌症風險上升相關。

此外,以穀物飼養的高脂紅肉同樣因飽和脂肪含量高而應加以節制。各國健康機構普遍建議,應減少加工肉與紅肉的攝取,並以植物性蛋白、魚、蛋與豆類製品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

年長者更需重視蛋白質

對年長者而言,蛋白質的品質與攝取量更是關鍵。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蛋白質的利用效率下降,更容易發生肌肉流失,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為維持肌力與行動能力,年長者除了需要比一般成人攝取更多蛋白質外,也應在每餐均衡分配蛋白質來源,並搭配規律的阻力訓練,以最大化肌肉合成效果並減少衰弱風險。

【資料來源】

You’re probably eating enough protein, but maybe not the right mix

How Much Protein Do You Need? And How To Get It

蛋白質 肌少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