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物到底能不能吃?專家:不會在體內累積
每當買豆漿時,是不是總會特別注意老闆有沒有標榜非基改黃豆;看到市場販賣的玉米也忍不住會多問一句「是基改玉米嗎?」基改?非基改?到底有什麼差別,食用後對人體有影響嗎?
基改食品自1996年商業化問世以來,一直有許多危害健康的傳聞,使得大眾對基改食品充滿疑慮,甚至不敢吃,其中有兩大事件最具影響力。
一是2000年,美國發生食用玉米不慎混入飼料用基改玉米,並製成食品,引起數十起過敏案例。但最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調查結果指出,基改玉米與這些過敏案例並沒有直接關係。
二是2012年,法國學者Gilles-Éric Séralini實驗發現,基改玉米會提高老鼠長腫瘤的機率。但其實驗方法與過程有瑕疵,遭到各界質疑,因此也無法證明基改食品對人體有害。
兩起事件雖然最後都還給基改食品公道,但已引起大眾恐慌,使消費者敬而遠之。那麼,基改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吃呢?
基改食品有害健康?至今沒有證據
2016 年 5 月,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縮寫NAS)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並無證據顯示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較非基改作物的食品不安全。」也就是說,基改作物對人類的健康影響和傳統作物沒有任何差異;報告還說,也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證明基改作物與環境問題有因果關係。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特聘研究員表示,目前市面上最多的是抗除草劑與抗蟲的基改作物,其做法是將抗除草劑和抗蟲的蛋白基因,放到大豆或與玉米等作物裡,對抗目標是雜草與害蟲。
基改食物可在體內分解,不是添加物
余淑美指出,蛋白基因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物質,包括人類。基因組成是核苷酸分子,而基因的產物蛋白質組成是氨基酸,但排列組合不同,就具不同的功能。但無論什麼樣排列的基因與蛋白質一旦進到腸胃裡,都會被酵素消化分解,回到原來的氨基酸與核苷酸分子,當成營養吸收。我們每天吃的麵、飯、肉、菜亦然。所以,基改食物都是可分解的生物成分,它跟大眾所擔心的添加物,如農藥、抗生素、瘦肉精、防腐劑、塑化劑等人類無法分解,甚至會累積在體內的化學品完全不同。
因此,余淑美說,基改食品是在放大鏡底下非常嚴格的檢視,才能上市。她建議大眾,不必一聽到基改就如臨大敵,也不需要過度擔憂與恐慌。
(本篇審稿專家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特聘研究員 )
推薦文章
-
外科醫每天手術後猛灌「500ml健康飲料」一掃疲憊 事後超後悔:傷肝的毒藥
-
不只吃紅蘿蔔顧眼睛 研究指另2食物也可以
-
慢性病隱形殺手!有高血脂連紅酒都別碰:飲食5要訣控血脂肪
-
年後想要瘦下來並不難 營養師劉怡里分享10原則有助輕鬆減重
-
醫師這樣吃火鍋!5秘訣嗑鍋不怕胖 「沾醬5配料」助燃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