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愈綠愈毒? 食藥署:不能畫上等號
知名連鎖速食店幾年前遭民眾投訴買到「綠薯條」,經檢驗綠薯條含具有毒性的「生物鹼」,衛福部食藥署曾聯合各地衛生局啟動稽查。不過,馬鈴薯「綠綠的」就代表愈毒嗎?食藥署闢謠專區今澄清,不一定,綠馬鈴薯雖然會有生物鹼,但不代表愈綠愈毒,顏色的深淺不能跟毒素畫上等號。
食藥署闢謠專區今發文針對「綠色馬鈴薯就是有毒,這是真的嗎?」做一解釋。馬鈴薯塊莖會變成綠色,主要是照射到陽光後,產生了「葉綠素」,馬鈴薯在有葉綠素存在的部分,產生大量的生物鹼,其生物鹼的實際名稱為「配醣生物鹼(glycoalkaloids)」,但是馬鈴薯變綠的程度,非與生物鹼含量直接劃上等號。
配醣生物鹼是馬鈴薯塊莖的天然成分,是一種植物的二次代謝物,可能存在於茄科植物中,像是馬鈴薯、番茄或茄子等,具有殺蟲及殺菌活性,能幫助植物抵抗動物、昆蟲及真菌危害。
攝取過量的配醣生物鹼,是會對於人體有害的,一般急性的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等,嚴重會出現神智不清等多項神經系統的病症,但是綠薯條或是綠馬鈴薯中的含量不高,食用後常常是味道變苦,嘴巴會有灼熱感等。
因此,食藥署去年也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的總配醣生物鹼之總和(含龍葵鹼)限量為200mg/kg,與國際一致。
也呼籲民眾在採購馬鈴薯時,建議挑選儲存良好、表面完整乾淨、觸感堅實光滑、沒有發芽的馬鈴薯;購買後要低溫保存,避免陽光照射及放置過久。
如發現馬鈴薯已發芽,建議不要再食用。業者要做好自主管理,馬鈴薯作為食材時,留意是否有發芽、變綠、變質及腐敗情形,妥善貯存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推薦文章
-
一半洗腎患者是糖友 醫師教你從改變飲食開始防糖尿病腎病變
-
症狀一堆卻查不出毛病?大口胸式呼吸可調控自律神經
-
你知道治療糖尿病,還可以延緩洗腎嗎?【逆轉迷思】糖友不可不知的 5 件事!
-
「處暑」日夜溫差漸大,季節交替常見3種不適狀況!運動宜在晨起或傍晚 避免過度熬夜
-
保健食品不是吃愈多愈好 長期高劑量補充增腎結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