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食依舊/雙溪好好食
新北市雙溪區因牡丹溪和平林溪交會於此而得名,早年是先民從台北往返宜蘭的淡蘭古道中繼站,更曾因煤礦盛極一時,戲院、中藥店、布莊等商家林立,卻隨著礦業沒落和交通動線改變,人口外移,逐漸失去存在感。
幸好,這幾年陸續有青壯年投身到這個擁有逾200年文化的里山小鎮打拚,包括離鄉打拚又「洄游」的注腳雙溪工作室負責人簡淑慧、羌之谷有機農場主人張學良,回到父祖輩生長之地「尋根」的波斯菊烘焙坊曾士華、斜槓務農的吳寮溫室科技男吳玉麒,還有從外地「進鄉」的水水弎栖手工麵包餐廳職人湯茹堯,以及堅持「留鄉」的牡丹茶玩藝茶藝師楊俊生等人,他們或是食材生產者,或是食物調理人,簡淑慧則是串起這兩端的轉譯者和帶路人。
洄游
國中畢業後就離鄉求學、工作的簡淑慧,在金車文教基金會任職10多年後,2018年返鄉成立注腳雙溪工作室,做為雙溪農業的創生平台並推動食農教育、生態旅行。隨著官方推動淡蘭古道及在地旅行需求,簡淑慧催生了「淡蘭飯包」,邀來在地廚藝師吳月圓創作料理,依時令搭配山藥、野薑花、南瓜、柚子等食材,讓我驚喜的是山苦瓜釀(鑲)香蕉,苦、甜、香、脆、軟,構成獨特口感和風味。
張學良52歲從警界退休回到雙溪過著有機農耕生活,他投入復育在地土蜂,土蜂不像洋蜂要四處遷移,如同他固守著先輩留下的土地,土蜂嗅覺敏銳,採的花蜜種類多,春夏隨花期轉換,一開始是酸藤,再來是樹杞等,但主要蜜源是東北角特有植物「紅淡比」,清甜微酸,入口層次豐富,但自然野放,產量相對少。
我去看張學良的3分地西瓜田時,蔓草叢生,他卻雲淡風輕地說,他的西瓜只靠土蜂授粉,「我沒時間顧,就讓它自由生長」,所幸靠天養的西瓜仍頭好壯壯,汁多味甜。不過他也說務農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我們主要是不讓土地隨著長輩凋零而荒廢」。
尋根
台北出生的曾士華從小常跟父母回雙溪探望阿公阿嬤,夏天溪邊玩水,秋天爬山,讓他愛上這裡的緩慢步調和清新空氣,去年舉家遷回雙溪創設波斯菊烘焙坊,矢志結合在地食材和好水質,製作出有雙溪特色的產品。
例如紅茶海螺麵包和紅茶司康,他透過簡淑慧引薦採用在地茶農陳朝松的有機紅茶, 經過不斷試作,讓海螺的卡士達內餡有著彷彿鐵觀音茶般的濃郁茶香,卻不膩口,司康也取得味道平衡。
曾士華還把阿嬤種的南瓜烤過後製作土司,並加入些微肉桂粉和乳酪讓風味更有厚度;麵包店都有的白吐司改用雙溪山泉水,味道「很單純」,且回烤後皮酥脆,是用心和功力。
吳玉麒從事電子業,因父親愛在雙溪家中農地試種各式作物,讓他興起假日務農念頭,除了種絲瓜、小黃瓜、竹筍、苦茶樹等,還打造溫室種植草莓、萵苣,在溫室裡「挖呀挖」是值得預約的體驗。
進鄉
去年底試營運的水水弎栖充滿文青風,招牌餐點是玩起「Sandwich」諧音梗的委屈三明治,以湯茹堯父親Jeff窯烤麵包出爐的巧巴達拖鞋麵包剖半,抹上奶油回烤,再加入肉、起司、生菜等,分量十足,吃了保證「不委屈」。
留鄉
土生土長的楊館長去年和太太游美美成立牡丹茶玩藝工作室,以茶會友,推出特色茶餐,除了茶油飯、茶油荷包蛋和在地時蔬,因頂雙溪黑豬是台灣最早的3種黑毛豬之一,他們也醃製黑豬肉配飯,茶香伴脂香。
雙溪是山中小鎮卻文風鼎盛,百年前就有地方賢達發起「雙溪吟會」,後改組為「貂山吟社」傳承至今,貂山吟社名譽理事長簡華祥曾賦詩稱讚在地美食,「三港農園種有機,淮山滋補菜瓜肥,養生美食來柑腳,戀念餘香不忍歸」。
「說真的,我每天做到沒日沒夜,值得嗎?我到底為了誰?」這些青農與職人傳承、開創了雙溪特色美食,但在摸索的過程中,不禁有人在臉書訴出內心掙扎,或許,我們的一聲加油及行動支持,就能鼓舞他們重振精神,為夢想堅持下去。
責任編輯:辜子桓
推薦文章
-
網紅用抹茶取代咖啡一周曝5大感受:焦慮消失、精神更持久
-
不吃主食、專挑無蔗糖成份血糖還是失控?營養師破除控糖5大錯誤觀念
-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
營養師一年狂瘦50公斤曬夫妻合照「根本換了老公」他曝奇效減肥3心法
-
「一口氣吃根香蕉都會死」她目睹丈夫10年洗腎歷程 曝最大苦痛:被當作通勤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