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生廢物讓你百病叢生!中醫教洗澡做一件事,擺脫痰濕體質

良醫健康網 良醫健康網

「痰濕」到底是什麼?

痰有內、外之分,內痰(廣義分)是「無形之痰」,主要指水液代謝過程不暢通而產生的廢物,會隨氣血運行而流竄全身,因位置不定所以稱為無形;外痰(狹義分)為「有形之痰」,即呼吸道排出的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痰」與人體肺、脾、腎最為密切,中醫認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百疾皆由痰作祟」、「頑痰生怪癥」、「百病皆因濕作祟」。

人體有許多水,而痰、濕更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痰和濕只要其中一個停滯,就會產生廢物而導致生病。例如:痰濕積於肝臟就易患脂肪肝;注入人體下方產生水腫;注入人體上方,造成頭暈、頭脹、頭腦不清;流至血液則引起血脂異常,可以說它們停留在哪裡,哪個部位就容易生病。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既能運化水穀又能運化水液,脾氣健運與否直接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所以其實「濕重」是標,「脾氣虛」才是本。「痰濕」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易引起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聚濕成痰而成痰濕內蘊表現,常表現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一般來說,喜食肥甘醇酒,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多是因寒濕侵襲、飲食不節,先天稟賦、年老久病、缺乏運動而發病,常隨痰濕留滯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發病傾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風、胸痺等,對梅雨及濕重環境適應力差。

「濕」從何而來?

1. 短時間吃了過多的油膩重口味食物,堆積成濕,讓痰濕堆積於身。

2. 患者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就易膩發脹,導致體內濕、熱、瘀、寒等代謝不正常,而凝結成濕氣。

3. 受到四季、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冬天的寒氣、夏天的空調、過度飲用冰品、霧霾、梅雨等,都很容易使濕氣纏身,導致身重無力。

常見濕氣種類

●寒濕: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大部分人都還能接受,但如果一直下雨或濕氣重,就很難忍受了。

●濕熱: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洗三溫暖,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狀況較舒適。

●風濕: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很難短時間治癒。

趕走痰濕體質!甩開脂肪肝、大肚腩

痰濕體質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極低密度脂蛋白、血糖顯著高於非痰濕體質者,常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多痰、浮腫、睡時鼾聲如雷等,在養生方法上應多注意在平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加強運動。

痰濕體質日常注意事項

1. 痰濕體質者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避免濕邪的侵襲。這類體質的人平時還應定期檢查血糖、血脂、血壓;嗜睡者應逐漸減少睡眠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享受日光浴。

2. 洗澡應洗熱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膚微微發紅、通身汗出為宜;穿衣儘量保持寬鬆,面料以棉、麻、絲等透氣散濕的天然纖維為主,這樣有利於汗液蒸發,祛除體內濕氣。

3. 飲食上少吃甜點、生冷食品及各種肥膩之品,避免暴飲暴食、食速過快;建議平日可多喝些普洱茶消食養胃、去油膩,同時解油膩之餘還能潤腸通便、預防手腳冰冷。另外,若想要「補氣、袪濕、化痰」,建議平日可多喝些荷葉茶,因為自古以來,就把荷葉奉為瘦身的良藥。荷葉性微溫平、味辛,無毒,入心、肝、脾經,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除濕祛淤、利尿通便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搭配黃耆補氣、山楂助脾胃。

4. 「動能生陽」所以平時要讓自己動起來,每周運動2 ∼ 3 次,陽氣充足了,濕氣就難以在體內積存。

改善痰濕的飲食方式

1. 濕熱體質:選用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偏向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等。嚴重者可請中醫師把脈,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處方,如羌活勝濕湯等。

2. 陰虛體質合併上火:濕氣重的陰虛體質同時常合併「上火」,症狀多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祕結,因此可選用養陰和祛濕的食材,例如:生地和土茯苓、太子參和薏仁等搭配。

3. 肝火脾濕:煩躁易怒、眼屎多,通常屬於肝火脾濕,也會加減選用夏枯草、茵陳蒿菊花等來調理。

4. 夏日暑熱與濕氣併發:可以飲用綠豆薏仁、苦瓜、冬瓜、愛玉等,這些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食材。

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書籍介紹

袪痰濕瘦身法:吳明珠中醫博士的100道湯、粥、茶、餐、藥浴調理X經絡按摩消脂書作者:吳明珠出版社:常常生活文創出版日期:2019/10/04

作者簡介/吳明珠

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兒科、內科、婦科專科醫師中醫婦科醫學會監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痰濕 陰虛體質 手腳冰冷 脂肪肝 慢性發炎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