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法增強抗病力 燙到破皮恐致感染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操作傳統艾灸法,非常接近皮膚時,可能造成水皰,經常操作可能破皮。北市聯醫中醫師吳建東指出,艾灸太靠近皮膚一旦造成破皮傷口,提高感染風險,現代多改以紅外線照射穴位方式同樣可達養生效果;使用灸法也會注意與皮膚的距離,避免造成傷口。
古人認為艾灸穴位起泡後有助刺激抗病能力,但對皮膚癒合力差的慢性病患,操作溫熱刺激作用的艾灸,若未留意確有危險性。中醫師林銘堉指出,古代中醫主張艾灸腿部的足三里穴時,要讓該穴處的皮膚起泡,如此刺激抗病能力最佳;但現代中醫師艾灸時,頂多讓患者局部穴位起輕微紅暈,不再刻意燙到起水泡。
灸法是利用燃燒艾葉或其他熱源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刺激,以溫通經絡。醫師指出指出,目前,除了紅外線儀外,將艾粒插在針上,針刺穴位,點燃艾粒時,溫熱感透過針傳送,但由於距離皮膚稍遠,不會產生明顯的皮膚燒灼感,這種療法稱為針上灸。不過,扎針或艾灸都是必須審慎評估的療法,建議找醫師診察後決定。
推薦文章
-
清明肝氣旺 多吃綠色蔬菜養肝排毒
-
苗栗醫療資源不足?鍾東錦:基層診所、社區支持當堅實後盾
-
清明氣候多變易受寒,養生4要點 !飲食著重健脾養肝,少吃油膩辛辣
-
清心安神助好眠 中醫教你從中藥調理和正確呼吸法著手
-
原來10點睡和11點睡差這麼多!她分享提早一小時就寢4個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