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容易買隨便吃 中醫師籲加強管理
我國飲食文化常見中藥材入菜,民眾也經常自行選購補品進補,不同藥材有其偏性,部分藥材並非人人適用。中醫師認為,衛福部應針對食品與藥物進行區分管理,建議市面上有藥物或方劑名稱者,應優先列為藥物管制。
針對中醫師建議,衛福部中醫藥司專員黃彥豪說,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所列可當食品使用的原料,原先用意是提醒大眾食用未在表上的原料要留心,但可能造成民眾疑惑,表列原料食用量該如何拿捏,中醫藥司與食藥署也認為有必要進行更適切管制,目前正蒐集資料檢討原料清單。
他指出,中藥的成分不若西藥清楚,藥材栽培方式不同,加入其他配方熬煮,就可能出現不同比例的成分,管制方式還須更細緻研議。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藥就是藥,中醫師利用藥物偏性,針對人體體質狀態與不適症狀,給予適當劑量加以調整或治療,食物是每天可以食用的,無體質差異,不會影響健康,藥品與食品應有明確管制。食藥署針對可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界定與管理過於鬆散。
他指出,食藥署正面表列可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與可供食品調味用的中藥材,前者即能夠藥食兩用的藥材,如蓮子、杏仁、白果,大量吃不會有事。但後者如當歸、人參,雖不能單一使用,僅能用來調味,卻讓不少廠商選用作成四物飲、生化湯、轉骨湯等,運用這樣的模式,將產品標榜為食品,這些卻不是人人適用,以四物飲為例,多數人知道可補血,但青春痘滿臉的少女,將會冒更多痘痘。
陳潮宗說,衛福部應將市面上有藥物或方劑名稱的產品,歸屬藥物加以管制。部分市售保健錠劑或養生飲品,即使標誌能促進健康,亦非絕對安全,由於成分與劑量不明,所萃取出的有效劑量與添加劑不明,宣稱有實驗證實,民眾也搞不清楚自身體質、使用條件,是否與實驗的設定完全相同,建議就醫經中醫師評估後再選用。
推薦文章
-
檢出重金屬不等於超標!中藥公會與消保協會攜手釐清枸杞檢測疑慮
-
按摩2穴位、培養6個習慣 中醫陳旺全教你如何預防及延緩失智
-
中秋吃藥配柚子恐「吃不消」 營養師:恐讓藥效超速、增加副作用
-
藥師公會全聯會換帥!黃金舜11月轉這職位...憂藥品關稅影響病患用藥
-
中藥大廠驚爆非法製藥 港香蘭晚間聲明道歉:全面停工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