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同時肥胖又健康嗎?醫學專家:比起BMI和體重 這些指標更重要

聯合新聞網 YS Chen

對現代人來說,追求理想身材的同時也希望能與身體健康平衡,包括心理健康,人們對於「胖」、「瘦」的概念也與時俱進,包括像是只看體重的迷思、減肥與減脂的差異、身材焦慮等等的討論。

國外媒體網站《Good Housekeeping》就針對近年興起的「反節食文化」做一系列的調查與專題報導,以全面的角度探討體重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比起告訴大家應該做什麼、吃什麼,更強調以中立的方式呈現我們是如何看待體重、如何飲食,以及如何嘗試控制或改變身體,以追求快樂和健康。

「又胖又健康」是什麼意思?

如果將體重(BMI)跟健康畫上等號,那就代表只要體重過重、BMI超標,唯一解釋就是你超重了,要注意身體健康,卻不管你是不是吃得營養、經常運動或是活力充沛。

然而,越來越多醫學專家表示體重並不是評估健康狀況的最佳指標,比起BMI或是體重機上的數字,血壓、膽固醇、血糖和激素水平是更重要的健康指標,就算一個人超重了幾公斤,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感覺精力充沛、醒來時神清氣爽、運動表現也很好,其實就不用太擔心自己不健康。

反之,體重低的「瘦子」也不代表著健康,就算是BMI在正常範圍,也不能排除代謝疾病發生的可能,甚至有研究指出,與慢性疾病有關的,並不是體重本身,而是大眾對肥胖者的「體重歧視」。

比起執著在體重機上的數字,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圖/Pixabay

所以肥胖和健康有關嗎?

綜上所述,一個體重過重的人也可能同時保持著健康,要注意的是,並不代表肥胖與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完全無關,關鍵在於不應該輕易將肥胖視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時候肥胖只是「症狀」,而不是真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或疾病。

脂肪堆積的部位影響健康

許多女性會在意自己的「梨形身材」,想盡辦法要消除屁股和大腿的脂肪,而從健康的角度來看,累積在腹部的脂肪比起臀腿的脂肪更需要重視,因爲它與內臟脂肪息息相關,過多的內臟脂肪會提高慢性疾病的風險。

過去認為BMI超標、體重過重、肥胖就等於不健康,但專家認為不應該將重點放在「減肥、節食」。圖/Pixabay

如何在任何體重下維持健康

無論體重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永遠是對健康最有價值的投資,例如運動、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1.多活動身體

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每個人都應該進行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是75分鐘的劇烈運動。中強度的標準是出汗、心率上升但仍有餘力說話,劇烈運動則強度更高,應是無法交談的程度。

2.肌力訓練

不止飲食,運動也要均衡,除了有氧運動之外,也應加入肌力訓練,它能提高我們肌肉和骨骼的強度,對心臟健康和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剛開始建議每週安排兩~三天的重量訓練,中間一天做有氧或伸展運動。

3.吃得營養與快樂

健康與吃進肚裡的食物有重要關聯,飲食上需均衡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動物或植物性蛋白質、全穀物以及健康油脂(堅果、橄欖油、酪梨),每天的糖攝取量也不超過50克,也許網友可能會問,要健康不是應該完全避開糖嗎?

但不要忘記,飲食也是人類享受快樂的途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比起極端節制飲食,「直覺式飲食」可能是更健康有效的飲食模式,比起嚴格設下飲食標準,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並感覺身體發出的訊號,例如:此刻身體是真的餓了、滿足了、還是吃飽了?透過這樣的「正念覺察」,從內在認知調整並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4.調適壓力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日積月累的壓力也默默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無論壓力的來源為何,長期的慢性壓力都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適當的休息和放鬆不只益於身心健康,更能幫助大腦和體能恢復到最佳狀態,提升工作表現。

體重過重 均衡飲食 有氧運動 內臟脂肪 肥胖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