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元氣網 編輯辜子桓整理
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驚傳已於昨(2023-2-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今天凌在臉書悲痛證實,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看更多大腸直腸癌相關資訊

肛門留不留 看直腸癌腫瘤離多遠。

做了大腸鏡為何還是罹患腸癌?

不過,有些人明明按間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陽性也速速回診做大腸鏡,結果沒問題,卻還是在兩年內發現罹患大腸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關鍵就在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這三項大腸鏡的品質指標,對於檢查結果否能救人一命,有很大的影響。

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曾建議,病人做大腸鏡檢查時,最基本能做的就是檢查後詢問醫師「有沒有檢查到最裡面?有沒有看到息肉?清腸程度如何?」,以了解檢查程度。邱瀚模提醒,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如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看不到近端大腸的息肉,但50歲以上大腸息肉有四成都長在這裡。另外建議民眾遵照醫囑,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且記得要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編按:近端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遠端大腸則為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該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

.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

.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

.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

.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

.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

.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直腸癌 大腸癌 大腸鏡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