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
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
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
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推薦文章
-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3】初確診晚期肺癌 延長存活期兩關鍵:不放棄的心態 積極配合SDM
-
接軌國際 癌友用新藥 宜減少非必要檢測
-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末期! 治療藥物一棒接一棒 持續維持戰線
-
「肚中雙胞胎必須捨棄一個」27歲媽痛心拒絕做決定 下次產檢奇蹟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