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不能驗大腸癌 國健署提供敏感度8成的免費檢驗
十大癌症中大腸癌蟬聯首位11年,每年約1萬5千人罹癌,5700人因此死亡。越來越多民眾願意花錢、花時間做大腸癌篩檢,但有些民眾會選擇去做抽血驗癌胚抗原(CEA),又稱腫瘤標記來診斷是否有大腸癌。國健署澄清,事實上CEA並不是用來「早期診斷」癌症的工具,而是作為追蹤癌症治療效果的參考指標,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不正常也不一定就是有癌症。
如果抽血無法驗大腸癌,那要如何篩檢大腸癌呢?國健署於「保健闢謠」專區「抽血可以檢驗大腸癌嗎?」指出,我國目前大腸癌篩檢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度高達8成,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
國健署也提醒,若篩檢結果為陽性異常,後續就要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的檢查。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結果陽性異常民眾做後續確診,每2人就有1人是瘜肉、每22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瘜肉個案。
另外,國健署與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50至69歲接受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進行10年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定期接受兩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可降低44%的死亡風險。
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為非侵入式檢查,也不易受到食物成分影響,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國健署強調,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方式簡單,民眾不要用抽血檢驗大腸癌。
推薦文章
-
台中6旬婦陪夫健檢「隨手做這事」揪出大腸癌 救了自己一命
-
院長講堂/台北癌症中心院長魏柏立 力推大腸癌篩檢 給年輕醫師舞台
-
馬桶低頭族易患痔瘡!醫示警「如廁應專注1件事」:最多滑2則TikTok
-
獨/「不落實分級醫療的是政府」 台大醫院公告:輕症需持轉診單加號
-
腹脹、便祕恐是警訊!醫籲提防大腸癌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