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也能唱出生命力 7旬翁穩定治療三年 健身唱歌樣樣行
「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的選擇,為可能,竭盡所能!」年約73歲的吳先生在三年多前確診晚期肺癌,原本是巴金森病的他,面對兩種疾病接連挑戰,依然以這樣的信念過關斬將,在醫師、親友的支持下,加上持續配合醫師用藥,他已從原本看診需家人陪伴、較為虛弱轉變為可獨立外出看診、健身,還可以定期與歌友歡唱,對於他的轉變過程,其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檢查室主任莊政皓都看在眼裡,且十分欽佩。
皮膚長出腫塊,確診竟是晚期肺癌!
三年前,吳先生的身上突然冒出多數結節、腫塊,連頭皮都有,所以洗頭會感到很不舒服,之後求診皮膚科醫師、進行皮膚病理切片,才發現是晚期肺腺癌所造成的皮膚轉移,當時,肺部腫瘤只有大約3公分,但已出現皮膚轉移,因此確診為第四期。莊政皓指出,這種轉移形式很少見,吳先生本身又是巴金森病患者,擬訂治療策略時,就要有更多的考量。
之後,吳先生接受基因檢測,發現帶有國內病患常見的EGFR突變,在醫師專業的診斷與評估下,便開始接受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初期雖然出現甲溝炎、便秘等副作用,但在調整藥物與跨專科團隊的協助下,情況獲得良好控制,吳先生說,他常感受不到自己事實上有晚期肺癌、巴金森病,有時「也會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病人?」
他靠標靶治療,病情穩定控制三年多
「在過去沒有標靶藥物的時代,如果是第四期肺腺癌,多數病患的中位數存活期約在10個月左右。」莊政皓分析,隨著精準治療策略日新月異,病患的治療選項逐漸增加,以EGFR基因變異為例,吳先生當時接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治療,至今已穩定控制三年以上,像吳先生這類病患,往後若有T790M突變,便有機會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讓治療延續下去,但也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銜接治療,還是須看病情演進來評估。
莊政皓強調,無論哪種治療策略,重點在於根據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特性、轉移部位等進行評估;即便要接受化療,現行化療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也較過去改善許多,希望病患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抗拒合適的治療。以高醫肺癌團隊來說,跨專科醫療人員會定期開會討論、提供專業建議,不僅診斷更為精準,每一種藥物的選擇,都是經過仔細評估。
吳先生:開心,是最好的良藥!
擁有虔誠佛教信仰的吳先生很喜歡唱歌,也喜歡種植花草,看到陽台上的盆栽欣欣向榮、綠意盎然,他的心也跟著雀躍、活力四射,他說,「開心是最好的良藥」,現在,他一星期做五次健身運動,也勉勵其他病友不要悲觀、不要放棄希望,多享受當下每一刻,凡事隨緣,才能減少遺憾,朝向「圓滿自在」的目標前進。
推薦文章
-
連擁抱孩子都「痛徹心扉」!飽受GPP之苦的她,仍勇敢找尋解方
-
冬天洗澡這樣做最傷皮膚!醫揭「3大地雷」你可能天天都在犯
-
台大、北醫教授夫妻洩密胎盤幹細胞研究計畫 2人遭檢方起訴求刑
-
頭歪一邊 頸載1.5公斤巨瘤 甲狀腺權威揭離奇病例
-
半夜醒來在古代是常態?專家:「分段睡眠」未必一定對健康不好